小寒为农历十二月之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寒,冻之意。寒气是因为阳气上升,逼迫阴气所至。古人认为,小寒时节还未达到寒至极,至极则为大寒,其实不然,事实上小寒寒于大寒。此时已近岁末,新岁即将来临,鸿雁因寒冷而向北疾飞。至此时节,已是“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的季节了。
此节位于太阳黄经度285度,公历为1月5—7日。十二辟卦中农历十二月对应的是临卦。此卦下兑上坤,整卦之中自下至上已经出现两个阳爻,但九二爻阳气尚未达到极致,相对冬至复卦而言,阳气进一步增强。但凡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有这么一条规律:矛盾双方中,处弱势一方的势力或能量逐渐增强,且有进逼强势之方时,强势一方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压制弱势一方的成长,故而竞争与斗争异常激烈,但外部表象仍以强势一方特征为主,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称之为自然界的“排异反应”。就临卦而言,上卦为纯阴坤卦,下卦兑卦中至少已是阴阳参半,已经形成对纯阴坤卦的威逼之势,故而小寒时节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另外,之所以将这个时节称为“小寒”而不称“大寒”,有两个原因:一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源起黄河流域,且处月初,人们将月初之“寒”称之为小寒,而一直沿用至今;二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正处在小寒时节。就气候而言,小寒时节中国南方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带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很少年份低于摄氏0度。华北地区气温在摄氏零下3—5度,且平均5—7天有一次寒潮来袭,最低温度可达摄氏零下15—20度,冻土层一般在30—35厘米,降雨稀少,少数年份降雪较多。
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日雁北乡。乡,向也,导也。此候为二阳之候,雁感知阳气避热而北飞为先导。晋代干宝认为:禽鸟得气之先,故也。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二候“鹊始巢”。小寒后五日鹊始巢。此时喜鹊噪枝,开始筑巢产卵繁殖。三候“雉雊”。小寒后再五日雉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也有人说,“雉”就是通常所说的野鸡。“雊”象声词,即野鸡求偶时发出的鸣叫之声。
农事:《四民月令》曰:“是月也,群神频行,乃冢(注:应为“众”。因繁体“冢”、“众”二字字形相似而误。)祠君、师、九族、友、朋,以崇慎终不背之义。”古代小寒时节主要是做好各种祭祀活动,敬鬼娱神,禳灾纳福。今之小寒时节,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做好防寒防冻、积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同时还要对桃、梨、苹果和葡萄等果木及时进行修剪。
花事:一候时,杷萼衬叶——枇杷花。据《时令如花》一书载:“花草不畏寒者为款冬,树花不畏寒者为枇杷。秉性坚贞,可以亢冬日祁寒,故枇杷亦有款冬之名。西土药铺遂混为一,至以枇杷花为款冬鬻之,误之甚也。若夫僧房逢着款冬花,吾以为枇杷花。逢着二字,非树花不足以当之也。傅咸赋(注:傅咸,字长庚,西晋文学家,作有《款冬赋》。):‘积雪被崖,顾见款冬,炜然始敷华艳者。’吾以为枇杷花。积雪被崖之时,不得顾见陂上之花也。抑枇杷之赏在花,绿叶衬白花,与松柏为伍。醉后耳熟,立其下,晚风轻过,疑微雪拂面,快不可言。款冬之赏在叶,北地之产,高与人等。夏日早起行其间,自有一种奇芬阵阵扑鼻,妙不可言,非麦气所仿佛也。”二候时,榛花悬枝—榛花。“女之贽榛、栗(注:女贽,古代女子谒见人时所送之礼物),榛之用旧矣。然有十榛九空之语,不能免华而不实之毁。此树花实异所,叶之全脱,数花悬枝头,似赤杨而黯紫色,茶博士插瓶以为雅观。”三候时,木笔书空—辛夷花。“辛夷,冬月无叶,唯见树柯纵横,千百木笔,咄咄书空,造物无私,不知于汝有何不平?”
养生:就字面而言,大寒时节要比小寒要冷,然而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小寒却寒于大寒。在小寒时节养生方面,自古以来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故而小寒时节养生主要以进补为要。但进补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适时适度,不可暴食暴饮,饥饱寒热无度。一般而言,年轻人因为代谢旺盛,消耗的热量比较多,而代谢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所以在饮食方面注意粮食的粗细搭配,在食饱的同时适量进食一些脂肪类的肉食,不可肥甘过度,否则容易导致“青春痘”的发生。在食补的同时,可视具体情况辅之以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药补。正如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卷第二十六·食治》所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足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发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如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根据“中华中医网”专家建议,此时节可进食以下几道药膳:补脾胃、益肺肾之“山药羊肉汤”(
羊肉500克,山药150克,姜、葱、胡椒、绍酒、食盐适量);
暖脾胃、温肾阳之强肾狗肉汤(狗肉500克,菟丝子7克);健脾化滞、润燥之素炒三丝(干冬菇75克,青椒2个,胡萝卜1根,植物油、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适量);清热、化痰止咳、生津除烦之丝瓜西红柿粥(丝瓜500克,西红柿3个,粳米100克,葱姜末、盐、味精适量)。
文化习俗:说起小寒,自然不能忘了素有“禽中之冠”之称的雁,这是因为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堪称最有代表意义得禽鸟。自古以来,人们把雁视作“五常俱全”之物。所谓“五常”,就是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雁之所以有“仁心”,则因健康之雁从不舍弃同类中老、残、幼、弱之雁而独自飞去,总是同起同落、同出同归;大雁一生“一夫一妻”,从一而终,从不“朝三暮四”,足以谓“义”;迁徙行进之中,队形或为“人”字,或为“一”字,可谓“礼”也;大雁十分警觉,很少为它物猎杀,堪称“智”也;雁为南北迁徙的候鸟,秋而南翔,冬而北飞,从不爽期,可谓“信”也。于是,雁便作为中国文化中情感执着、操守高尚的文化象征,而散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歌赋之中。在古代周礼婚姻仪礼之“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中,除“请期”以外,其余五礼均得用雁,用意之深,不言而明。诗词之中“雁”更是爱情的化身:“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宋朝的柳永借“雁”思人。元代的元好问在他的《摸鱼儿·雁丘词》中,更是把让人心动的男女爱情说得透彻心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今人更有“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这首《雁南飞》通俗歌曲。
小寒时节,民间习俗除了写春联、剪窗花等,在饮食上有吃糯米饭、腊八粥、黄芽菜、吃菜饭等习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