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蛤蟆”历险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方家寿

宋朝末年,湘西乾城县杨家寨有一李姓人家,李家有一后生,上无双亲,下无兄弟姐妹。此人因好吃懒做,专等嗟来之食过日子,故当地人送他外号:“蛤蟆”。李蛤蟆家境贫寒,二十八岁仍单身一人。他虽懒得出名,但也有点小聪明,真所谓“懒人自有懒人福,土地老儿坐瓦屋”。

离杨家寨不过十几里地,有一吴家寨,寨上有一吴姓人家。吴家举家三口,父母及大龄黄花闺女。吴家闺女,芳龄二十有六,因相貌平平,加之憨傻,所以至今仍未出嫁,老两口甚是发愁。

世上好心人大有人在。本地周家寨有一周姓媒婆,专为男女婚嫁搭桥,经她三寸不烂之舌,成就了无数对美好姻缘,当地人对她称颂不已。

有一天,周媒婆得知李吴两家有大龄男女后,暗下决心要促成这桩婚事。她先去杨家寨李家,说明来意,弄清情况。哪知,李蛤蟆听得满心欢喜,当即允诺。

于是,周妈又急匆匆直奔吴家。到吴家坐定,将李家向吴家求亲之事说个清楚。吴家听后,满口答应。周妈趁热打铁,说:“两家都同意,那就尽早择日完婚吧。”

转眼,黄道吉日到。吴家为大龄之女有主,李蛤蟆因家境贫寒得妻,各自欢喜在心。众人皆夸周媒婆又办了一件好事。

李蛤蟆完婚之后,夫妻俩仍不寻事去做,仅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送来的贺礼及柴米过日子,活生生一对懒人。

时间如翻书,无声无息地流逝。李家的米缸,即将见底。这天,李妻起来做饭,发现米缸仅有上顿,忙去告之李蛤蟆。李蛤蟆听后,略有慌张,摸摸脑壳后,心生一策,便对夫人道:“不打紧,又有吃的了。”夫人听后很是诧异,李蛤蟆则不慌不忙地问道:“夫人,你家屋后是不是有个红薯洞?”李蛤蟆继续对她说:“这就好办了。”于是,他将如何得食的妙计,俯首对夫人说得一清二楚,吴氏听后一个劲地点头。

只见,吴氏快步如飞地来到娘家。见到女儿,老人忙说道:“你来得正好,我家一猪崽不见了,你和我再去找一找。”做女儿的不忙不急地说道:“娘,天色已晚,到哪儿去找,要不请我家相公算一算?”吴母忙说:“你家相公会算啊,那就快去请他算算吧。”

说时迟那时快,李蛤蟆急匆匆来到岳父家。吴母见女婿来到,便着急地迎上前,问:“女儿道你会算,那就快算吧,也省得我们黑灯瞎火地去找。”

李蛤蟆故作镇定,摆出一副道高之态,钩钩手指,掐掐掌心,胸有成竹地问道:“您家屋后是否有一红薯洞?”

岳母道:“是有一洞。”

李蛤蟆:“那就快去,有人将小猪用筐放于洞内。”

吴父快步来到洞口,推开石板,果见一对猪崽,腹中无食,正嗷嗷大叫呢。他忙放下长梯,将猪崽取了上来。吴母见猪已得,满是欢喜,自夸:“如不是我女婿会算,将向哪儿去找。”李蛤蟆见岳母高兴,故作谦态,道:“岳父岳母,既然猪已找得,天色已晚,我们得回去了。”

岳母忙上前道:“莫急,你把猪崽找得,我得谢你。”说完,朝屋里走去,很快从屋里出来,左手提着几块猪肉,右手拎上几十斤大米,送给女婿。李蛤蟆也不谦让,带着米肉与夫人回家了。因为,此时家里已是揭不开锅了。

从此,吴母在外,逢人便讲,遇朋就道,对女婿夸个不停,她哪里晓得其中的奥秘。话说,两口子渡过难关后,仍无心做事,吃上十天半月,自觉好生快活。

一天,李蛤蟆东游西逛,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他捡石击水戏之。

突然,小溪旁边一棵大青树上一只华丽的鹦鹉,见有人到来,即刻学人声,叫着:“你过来,你过来”

,并连叫数遍。李蛤蟆闻声望去,见确有鹦鹉在叫唤。他站起身来,上前细细观之,见鹦鹉腿上有一金链子,缠在树枝上,使它动弹不得。他看了个明白,急忙两步三步攀上树来,解开金链,抱着鹦鹉,下了树。细看此鸟,金链有些斤两,立时便知,此鸟必是大户人家才有。他越看越是兴奋,暗忖:“回报将少不了得。”于是,他细心观察周围群山树丛,发现一座小山中有一小洞,很是隐秘,又无路径,倒是个收藏的好地方。主意确定,他抱上鹦鹉,划开草丛,缓慢地攀爬前行。不多时,便到了洞口。他将金链牢牢地拴在靠水的树桩上,方便鸟儿止渴。他又回家取些鸟食,便万事大吉了。一切处理停当,他哼着小调下山回了家。

(未完待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