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乾州,就是现今的吉首。乾州经历若干年和无数个朝代的演变,才成为今日之吉首。
《乾州赋》中讲:“乾州,十里金盆,四面环山,二水萦绕,三陆横陈,状如乾卦,故名乾州。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归武陵。明设哨,清建厅,民国改县,曰乾城。”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中共乾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直属机关,从乾州迁往所里(苗语,音译叫吉首)。1953年4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批准,乾城县改名吉首县,县府驻地“所里”改名吉首。1982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行政区域不变)。
乾州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堪称万物向荣之地,自强不息之邦。1070年(宗熙宁三年)置镇溪砦,此“砦”为驻军扎寨的地方。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划泸溪上五都为十里,设镇溪军民千户所,隶辰州卫,即历史上的所里。1488年至1552年先后发生了铜仁、雅酉、筸子坪苗民起义。1513年(明正德八年)设五品守备镇乾州,兼制各土官。在乾州的黄土坳上(今田坪)建了一座周长239丈的城垣,史称小石城。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朝廷批准设乾州哨,陈兵防苗。由此乾州成为屯粮养马驻兵的军事大本营和前哨要塞。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湖广参政蔡复一奏请朝廷拨银43000两,修筑自亭子关,黄合营经筸子坪至镇溪所三百余华里的边墙。1622年(天启二年)又加修六十华里,修至当时属于保靖的喜鹊营。其中段经由乾州哨西北跨越梁山坡逶迤而入镇宁营(冲角营),将乾州哨城等留在边墙内。从此将乾州、镇筸(凤凰)、卫城(吉卫)串联起来,成为三百六十里边墙防线上的三大军事重镇。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在镇筸设总兵(镇台),委派左营三品游击驻乾州哨,建游击署于小石城内。1704年经朝廷批准裁镇溪千户所设乾州厅,隶辰沅永靖道,厅治设乾州,首任五品同知为满族镶白旗人哲尔肯。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乾州加筑土垣三里多,将小石城全包在内。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乾嘉苗民起义爆发,坪陇吴八月率苗民义军于正月二十三踏破土垣,攻占乾州厅城,建立临时军政府。起义被平息后,1797年(嘉庆二年)乾州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直属湖南布镇使司,并设巡检暑。是年朝廷拨银83411两,由厅同知赵贵览主修乾州大石城,周长604丈,赵又捐银在南门外加修耳城,旁开东西向两门,人称“三门开”。
为处理“苗乱”善后事宜,清政府委派辰沅永靖兵备道员傅鼐为总理边务大臣。傅吸取前人教训,在乾州等地推行“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政策。不仅加固修复边墙110华里,并在沿线陆续修建汛堡,关隘、碉卡、哨台共计1772座,其中乾州厅就有170座。后又在彭家寨、三十涝、周家寨、皮耳坨、狗儿寨、龙潭、阿娜、沙子坳、冲角营等处设碉卡哨台12座。在乾州厅驻有中、左、右、前四兵营,有官兵近千人,分防130个苗寨,烽火相应。这样从亭子关到喜鹊营,就形成了“五里一碉堡,十里一哨卡,十五里至三十里一营汛”的军事防卫体系,可谓是屯堡、碉卡哨星罗棋布,遇有警讯,数百里“析声相闻,咸知戒备”。正如嘉庆年间乾州立诚书院主讲杨培之的诗所云:“雄雷奔寨落,破月碍碉过。村户多倚堡,儿童半负戈。”
讲了这么多,笔者的良苦用心就是想讲清楚,明朝时乾州哨城与边墙沿线的石碉、哨卡、哨台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军事大本营是司令部。后者只是兵勇防守巡逻放哨站岗的简陋哨所。两者决不能混为一谈。
砌筑修复边墙,建屯堡联以碉卡哨台,层层设放,可见封建王朝为防“苗乱”和镇压苗民起义费尽了心机。斗转星移,昔日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早已暗淡远去。而今边墙、碉卡、烽火哨台遗址,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
可喜的是乾城县治所北迁所里改名吉首,五十余年后又南归厚德载物的乾州。乾州自筑城设哨,建厅、改县、立市,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小小的乾州越变越美丽,越壮观,越大气。今日之乾州,世人当刮目相看。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