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留下历史脚印的里耶秦代“麻履”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彭昌辉

鞋,是生活的必需品。一直以来,我对于“鞋”的认识仅此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去龙山县里耶秦简博物馆参观,看到了陈列展匮中的一只秦代“麻履”,又听讲解员一番解读,对于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这只极不起眼的秦代“麻履”另眼相看。

这只“麻履”,与里耶秦简一同出土于“一号井”之中,距今已有2200年之久。其底前宽10.8厘米,后宽8厘米,厚0.6厘米,长28厘米。出土时面已残破,可底还保存完好。其面由棕丝为经线,与麻线交织而成,其底以四根棕绳为经线,织以单股棕绳来回搓制而就,质地紧密,坚固耐磨。因其为麻面棕底编制而成,因而得名“麻履”。又因是秦代产物,十分珍贵。

这只28厘米的麻履,相当于现今46码的鞋子。这么大码的鞋,就是如今也要像姚明一样高大的人穿。就算古人一年四季跋山涉水,脚板宽大,但这样大码的鞋也应是身材高大,体格健硕的人所穿了。

其实,在古代,“履”、“屫”、“屦”、“屐”、“舄”等,都统统称“鞋”,而“履”和“屦”为同一物,只是因穿着时代不同,有了不同的称谓。汉代以前称“屦”,多为由麻、葛、棕等制成的单底鞋,比较简陋。据春秋战国的《诗经·魏风·葛屦》记载:“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代之后叫“履”,是由麻、丝、帛等制的多层鞋,又上了一个档次。《东汉·释名·释衣服》记录:“屫,草履也,出行著之,屫之轻便,因以为名也。以帛作之,如屫之。”在古代,“靴”、“屐”等是分得很清楚的,什么场合穿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履”,出门穿“屐”。

至于鞋的发明,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饰文明古国,还是制鞋造鞋的文明之邦。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用草、麻、葛编织成“履”,也在缝制兽皮衣服之时,同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于护脚,追寻猎物。据考证,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人们就已普遍穿草鞋了。在3000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说文解字》:“履,足所依也。”在古时,“鞋”的称谓可多了,五花八门,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称谓不同。像“屦、履、屐、屫、舄、靴、鞜、靸、鞮”等,不难看出,有“革”旁的应为兽皮缝制的“鞋”,其余的应为草、麻、葛、帛等编制的“鞋”了。里耶古城出土的这只秦代“麻履”,应是秦汉时人们普遍所穿的鞋子,虽极不起眼,做工一般,但却让当时的人们穿着行走舒适、便捷。

在里耶秦简中,有一枚秦简这样记载:“迁陵以邮利足行洞庭。急。”据专家解释,这中间的“利足”就是指善于行走的人,“邮”与“利足”连音则是指邮人中行走最快者。那么,里耶古城出土的这只大而长的秦代“麻履”,我们是不是可以断定,这也许就是一名“邮利足”曾经穿过的?因为,与这只“麻履”一同出土的还有秦简中的许许多多“邮简”。

历史上关于鞋的典故、传说、寓言很多。如,“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无不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和哲理。

这世间最出名的鞋,恐怕要算“谢公屐”了。相传,南朝时的文学家谢灵运曾发明了一双木屐,后世名叫“谢公屐”,便于登山,节省体力。其具体可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上所述,我们知道,鞋不仅是日常必需品,也是艺术品、收藏品,早已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这从中国人在一生中“出生”、“寿诞”、“婚嫁”、“丧葬”等重要时段要穿的不同鞋中可见一斑。孩子出生,长辈们便给他一双动物造型的童鞋,寄寓生龙活虎、健康成长;寿诞时,要穿万字图案的“寿鞋”,寓意万寿无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绣鞋”,寓意红红火火、幸福吉祥;有的地方有穿麻鞋、草鞋送丧的习俗,寓意以朴素的感情寄托哀思,告别亡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