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峒河端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胡灵芝

五月初五,仲夏之月,端午时节。

汪曾祺的端午,散发着浓浓的咸鸭蛋味儿。梁实秋觉得端午节叫“粽子节”更亲切,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迟子建则说,感谢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峒河的端午不吃咸鸭蛋,五月初五过小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以包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沈从文行船过泸溪时,恰逢五月十五,箱子岩洞窑中的龙舟,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起船行,在长潭里来去如飞。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铺地锦”百子鞭炮的噼啪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提起峒河沅江的划龙舟,沈从文说,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不是用文字语言形容的,会使人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

在峒河,划龙舟是一首震撼而雄阔、磅礴而非凡的乡土叙事诗。

它由千万个粗犷彪悍的土家苗族汉子起韵,深入骨髓的字句,流经血管,以彪悍的拼搏姿态吟唱出来。妇人和孩子沉醉在这首用生命为舟、以热血为桨的乡土叙事诗里。这首土家苗族的叙事诗带着屈原印记,散发着独特的奇异光彩。它事关一个忠诚的纪念情怀,事关一个寨子一年的荣誉脸面,事关一个宗族拼搏精神的传承。“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的谚语是对故乡龙舟赛事的至高精神动力。

这首诗起兴于五月。插完秧,安排好农事,汉子们洗净了脚上的泥。杀鸡放炮,祭祀,请龙舟,艄公、桡手、舵手齐聚峒河,紧锣密鼓地开始训练。

小端午的到来把这首诗推向高潮。天麻麻亮,寨子里响起了敲锣声,汉子们着一色短卦,头腰皆缠上红布上船去了。妇女们忙着煮好饭,带上粽子,带着换上新衣的娃,搭车到潭溪看龙舟去。潭溪下游的龙舟逆水路一路上划到潭溪。所过村寨,凡是龙舟所属村寨的外嫁女们,端了肉,沽了酒,扯了红布,买了鞭炮,早早地等在码头。看见船来了,立马燃起鞭炮,请娘家人喝酒,给娘家船上红,祝娘家船旗开得胜。潭溪上游的龙船因筑了坝无法走水路,被后生装上车一路敲锣打鼓威风凛凛地赶到潭溪去。

一只只狭而长,船身描满龙鳞,船尾分漆黑、黄、白、红的龙舟齐聚潭溪,依次排开。大陂流、小陂流、且己、下都、朱雀峒、河溪、洗溪各村的龙舟先是游潭,划头桡的人在龙头,时而立筋斗,时而翻腰身,龙船在潭里时而顺流,时而逆流,一如蛟龙闹海,各显威风。

潭溪两岸,人山人海。人们扶老携幼,早早而来。无论是烈日当空,抑或是暴雨倾盆,赛船的,看船的人人痴心不改,个个心无旁骛,翘首张望,只等赛龙舟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声炮响,龙舟赛始。河面上一时喧天锣鼓如春雷滚动,漫天水花似春雨飘洒。两只龙舟劈波斩浪,凌波而来。船头一人跪于舟头,舞动桡片,俯仰有度地指挥龙舟前进;桨手埋首划船,整齐有序;鼓手、锣手二人稳立船中,紧鼓密锣,鼓舞士气,艄公躬身立于龙尾,沉稳掌舵。一时间,鼓起桨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河里龙舟你追我赶,岸上看客欢呼雀跃。为离弦之箭奋力呐喊助威,孩子们尾随着龙舟在岸边奔跑。龙舟在冲刺,人群在沸腾。

冲到终点了,远远望去,赢船的桨手高悬桡片,鼓手鼓声悠长,输船的鼓声沉闷,慢慢游到起点,准备第二轮交换航道比赛。岸上的人或鸣炮庆祝,或扼腕叹息,或摇旗呐喊,或叫好称奇,正是船上人不急,岸上人争断腰。

正如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描述的一样: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比拼了一场又一场的龙舟,不论输赢,始终是浆激荡,舟激进,人欢腾。这是龙舟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一个村寨的气度。

日头落尽,天光微影。看船的渐渐散去,手痒的孩童们吆喝着“龙船下水,行得好”的号子声,围着即将被拖上岸的龙舟闹腾着,一种悠然不尽的情绪弥漫在峒河两岸。

人们又开始期待大端午的到来,期待再次吟唱起这首叙事诗,勾起生命的热血和永远不老的龙舟情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