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古往今来不知感动多少读者。书里描写贾府的很多人事和各种节庆活动,都与中国的一些传统时令和节日密不可分,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各有趣味,不一而足。透过这些节令礼仪详略有序的描写记述,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对中秋节也有着别样的情怀。
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秋季中间,故谓之中秋,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东京梦华录》中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赏月游人,达旦不绝。由此,民间许多趣味盎然的中秋风俗流传了下来。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今又正值中秋,甄士隐步月至庙中来邀贾雨村酌酒赏月”,雨村对月有怀,不禁口占五言一律云:“为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慢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千户万户仰头看。”月圆之夜,人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燃火掌灯,歌舞娱乐,尽兴而散,好不热闹。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里先写到中秋节馈赠月饼、西瓜等物品:“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预备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贾珍第二天到荣府见了贾母,贾母告诉他:“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不怎么样。”月饼好是贾珍新请的一个厨子做的,西瓜不好是因为今年雨水太多造成的。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曹雪芹集中描写了大观园中秋赏月的热闹场景。“月亮上来后,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击鼓传花、赏桂饮酒之后,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贾母复命月下闻笛,笛声远远地从桂花树下传来,“呜呜咽咽,悠悠扬扬”,伴随着桂树飘香,真可谓良辰美景。大家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素然危坐,默默相赏。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亲朋好友汇聚一起,享受天伦。然曹雪芹笔下的中秋月夜却笼罩在挥之不去的悲戚之中。
就在大家闻笛之际,黛玉、湘云姐妹二人却悄悄地来到凹晶溪馆,近水赏月,对句联吟。“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黛玉、湘云都是寄居贾府的孤女,念及身世孤苦,遂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抒发出内心的感悟,也留下了各自命运归宿的谶语。
中秋之夜,金风送爽,丹桂香飘,是美好快乐的。但曹雪芹浓墨重彩下的中秋节,却是有悲有喜,有忧有乐,同时又是有滋有味,风雅有趣的,让人叹为观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