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过平凡酝酿非凡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谢平本报记者晏洁

立冬已过。自2015年以来,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经历了平凡而又非凡的一年。

说平凡,是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下,这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总量增长乏力,复苏进程凹凸不平,甚至一度有陷入以低增长为特征的“新平庸”之虞。

说非凡,是因为钒钛高新区正孕育着新变量、新势能,具有改写钒钛产业格局的潜力。

新变量、新势能源于一批“高精尖”项目。攀钢1.5万吨氯化法钛白氧化装置项目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大胆向国际领先技术进军的项目,被业内认为是加速中国钛白粉行业转型升级的一剂“猛”药,具有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钛白产业格局的潜力。

10月24日,记者走进这个项目建设现场,只见10余名工人和2台大型吊车在有序作业。据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占地1.4万平方米,“个头”之小在攀钢项目建设历史上为数不多。这个项目不仅体型小,内核也很小。“核心反应炉直径只有一顶安全帽大小。”攀钢钛业公司科技部部长侯盛东介绍。

然而,这个“小个头”项目,却肩负着“大使命”。钛白粉作为世界上最优质的白色颜料主要原料之一,占全部白色颜料使用量的80%,被许多发达国家列为关键化学品,是生产涂料塑料和纸张等工业产品的重要成分,也是食品白色素、防晒品成分。目前,全球钛白粉生产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工艺技术。氯化法钛白粉工艺凭借产品质量更高、生产流程更短、三废排放更少三大特点,一直是国内钛白粉企业的追捧对象,但该工艺技术几乎被科幕(前杜邦钛白事业部)、亨兹曼等国际企业垄断。

“预计明年2月实现投料试车。”该项目建设负责人说。业内认为,一旦产品质量得到下游客户认可,攀钢集团将在短期内迅速跟进新产能扩建计划,形成新的重要增量。

这个项目的带动作用更值得期待。本世纪初,在攀钢钛业1万吨硫酸法钛白粉项目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攀枝花钛白企业数量、产能、产量位居全国单一地区之首;13家钛白企业总产能达59.2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21%。

“原料全部使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说到项目的独创性,侯盛东一脸自豪。与1.5万吨氯化法钛白配套的同样是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高钛型高炉渣提钛技术。“按照攀西地区钢铁产能推算,每年副产高钛型高炉渣约700万吨,把这些渣中的钛提出来回收利用,可形成近300亿元的产值。”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国有企业叫板世界先进技术,民营企业也手握“金刚钻”。中世高新是钒钛高新区引进的一家百亿企业。企业研发钛合金无缝管,拥有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了全球通用的国际认证,产品具有耐腐蚀、耐高温、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生产的石油油井管道最为特别,使用年限达15~25年,而价格高出1倍的传统管道3~5年便要更换一次。

正是手握“物美价廉”的优势,企业已收到不少国内外石油企业的意向性订单。“伊朗石油部有意与我们达成1万吨的供货协议。”中世高新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钒钛高新区的年产5万吨钛合金无缝管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明年底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

在钒钛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绝不仅仅是几家企业。目前,高新区5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正是在这些创新企业的推动下,钒钛高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无止,梦想不息。据钒钛高新区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的转型升级中,高新区将围绕钒钛、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新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35%以上,并确保每年都有提升。为此,高新区将帮助企业对照创建高新企业在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刚性指标,寻找差距,增添措施,提高企业申报水平,确保每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蹬羚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0家。

今年,高新区将重点培育有色金砂、天民钛业、荣昌化工3户企业,力争年底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届时,高新技术企业将占高新区规上企业的41%。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钒钛产业、化工产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促进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1%以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