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桂英
“人下岗了不怕,怕的是心跟着‘下岗’了。”当前,全国各地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都面临着去产能的压力,我市也不例外。
去产能、减员增效,下岗失业人员怎么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市多管齐下,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供公益性职介服务、创业帮扶促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发放失业保险等服务,稳步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从“夕阳”产业,迈向“朝阳”产业
今年42岁的沈晓丽,是仁和区一国企下岗职工。十多年前,因单位破产她买断工龄下岗,之后辗转来到西区一钢铁厂、盐边工业园区等地再就业。本以为会一辈子与钢铁煤炭行业打交道,没想到已到不惑之年的她,在这次去产能的大潮中,再次下岗失业。
尽管如此,沈晓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重振精神,四处打听招聘信息。就在这时,一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护理就业技能培训在我市展开,沈晓丽得知消息后,随即报名参加。经过一个多月的专业培训,今年7月底,沈晓丽被培训机构推荐进入市内一家养老机构,当上了护工。
谈及未来,沈晓丽信心十足,“现在我从事的工作可是‘朝阳’产业,比之前的‘夕阳’产业有前途。”沈晓丽说,人下岗了不怕,怕的是心跟着“下岗”了,目前政府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多,只要肯学肯干,重新找一份工作不难。
今年,我市把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失业治理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针对有培训需求和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定时定点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1至6月,我市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532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16人,帮助1514人实现再就业。
小小职员华丽转身,当上公司老板
今年3月,31岁的吴秀丽买断工龄离开攀钢工程公司。
下岗了,未来的路怎么走?吴秀丽华丽转身,不再是小小职员,自己开公司当上了老板。
吴秀丽开公司,并非偶然。早在去年,因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吴秀丽便开始谋划自己的出路——做了一名电商。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不少生意人,学到了很多“生意经”,同时也认识了不少拥有大型果园的村民,这为她开公司奠定了基础。
今年5月,一家从事农产品销售、包装,农业技术指导、种植技术培训等服务的公司在仁和沙沟落地,吴秀丽就是该公司的法人。公司有4名股东,身份各异,他们有自己的果园基地,不愁货源;他们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愁销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公司发展就走上了正轨。
“就是有时有点累,其他都还好,前两天装芒果,我们整整熬了两个通宵。”吴秀丽说,失业没那么可怕,只要敢闯敢干,未来的路照样一片光明。
为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我市将钢铁、煤炭等行业规模性减员下岗失业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范围,对有创业意愿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项目咨询和跟踪服务等。对从事个体经营或注册企业的失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和场地安排等政策扶持。
开发多形式公益岗位,灵活安置失业人员
去产能过程中,针对一些长期工作在一线,身体不好或有其他原因无法重新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我市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渠道予以安置。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如交通协管员、市场管理员、社会治安协管员等;社区服务类岗位,如医疗保健、设施维护、保洁、安保等。
刘女士是钢城企业的一名下岗职工,今年年初下岗后,一直在家待业。“现在的工作不好找,没有一技之长更难,还好政府部门有这么多扶持政策。”前两天,刘女士听说钢花社区要招聘志愿者,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去应聘。尽管还未接到社区通知,但刘女士信心满满,“应该没问题,这个工作我能胜任。”
为立体式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我市出台了系列就业创业扶助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将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下岗职工全面纳入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范畴,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并按规定给予各项政策补贴和创业贷款贴息等。同时,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灵活安置企业失业人员中难以实现就业的大龄职工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1~6月,累计摸底调查下岗职工4666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707人,开展就业援助2862人次。同时,及时兑现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为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7323人次,合计707.4万元;代缴医疗保险7323人次,合计311.46万元,有力保障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