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区:五大专项行动打好扶贫攻坚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本报讯(胡月记者周越)今年是西区“三年脱困”最后一年,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围绕扶贫解困工程任务,积极开展五大专项行动,一季度初见成效。”5月12日,西区民政局局长索莲香说,针对各类救助对象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全力打好扶贫解困的攻坚战。

开展城市困难群体帮扶行动。目前,西区城乡困难群体数据库共登记3268户5571人,其中城市低收入群体3071户5422人。城市低收入群体成为帮扶救助的主战场。今年以来,西区抓住矿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试点的契机,在“三就两安一低保”上下功夫,通过“就业促进发展一批、创业引领带动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提升精准帮扶成效。同时,探索社会救助与创业就业联动机制,引导城乡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救助转变,彻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今年一季度,全区累计投入720万元,惠及13215人次,实现就业救助122人。

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专项行动。西区依托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网格社会服务平台,发挥社会工作者、社区网格员、志愿者作用,建立主动发现和先行救助机制,采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方式,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此外,针对如何有效防止“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西区通过加快构建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努力实现民政与公安、住建、人社、税务、工商、公积金管理等部门内部的居民家庭收入、财产数据的“无缝”对接。今年3月份,西区全面启动最低生活保障精准普查和识别工作,组织26名社会救助专职工作者,分8个工作组,对全区城乡低保对象进行“拉网式”普查,全面核对城乡低保对象家庭信息,身份认定、收入和财产情况。目前已取消不符合条件的49户99人。全区城乡低保对象从2014年7月的2667户4653人下降至2016年4月的2287户3752人,实现了低保保障户数和人数的“双下降”。今年1至4月,西区发放城乡低保573.9428万元、保障15722人次。1至3月发放医疗救助686人68.884万元。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实行临时救助。今年1至3月,临时救助23人3.642万元,全区医疗救助、重特大医病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同比分别增加20.8093万元、10.4372万元和1.162万元。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西区将在探索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救助比例。

开展困难残疾人关爱专项行动。从去年5月起,西区将持有第二代一级、二级残疾证且无收入来源的348名成年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今年,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西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包括:2016年按每人每月60元执行,2017年至2020年每年提高10元,到2020年达到每人每月100元。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残疾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残疾人实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一级重度残疾按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费用补贴;对二级重度残疾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费用补贴。

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专项行动。通过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严格“监护人申请、村(居)委会调查、乡镇(街道)审核、区民政局审批”等程序,今年1至3月,西区审批认定孤儿15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4人、重度残疾儿童40人。今年,全区孤儿基本生活费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上调10%,每人每月由678元调整为748元。截至目前,已发放基本生活费12.2524万元。下一步,西区将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促使河门口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尽快投用;以城乡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工作为契机,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未成年保护体系,对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实施全时空无盲点的救助保护。

开展慈善帮扶专项行动。通过多种募捐及关爱慰问活动,多渠道筹资,多形式挖掘社会资源,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对于经过低保、医疗、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后仍需要帮扶的对象,西区通过“慈善助医、助学”或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帮扶,实现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今年1至3月,全区已帮扶特殊困难群体38人,帮扶金额45万余元。在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专业运作的构架下,西区将进一步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实施产业扶贫、兴教助学扶贫、送医送药扶贫、访贫慰问、送温暖等活动,更好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