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可
9月8日,上午10点许,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时,市七中第二教学部主任李刚像往常一样,静静地走到教室外的走廊上,从每一间教室的后门,观察学生们的上课情况。
不用蛮劲用巧劲
他走进学生生活
自从2008年来到市七中任教以来,李刚就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李刚是一名物理老师,刚开始当老师时,他和许多年轻老师一样,采用枯燥无味的“命令式”说教。这种用“蛮劲”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容易接受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上课时顶撞老师,课下作业不按时完成。长期累积,师生之间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教育质量也不能有效提升。
为此,李刚常向一些任教时间长的老师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一位老师开玩笑说:“难道你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不是这样想的吗?”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李刚,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如果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学生一时间接受不了。于是,李刚开始改变教学方式,利用自己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学生交朋友。
课堂上,他将物理上的一些公式、实验用幽默风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利用多媒体将物理知识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他还经常走进学生堆中,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烦恼,并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烦恼。
以心换心
学生们叫他“刚哥”
李刚担任班主任期间,每天晚上查寝都要查到11点半,每周只能回家两天,家里四岁的孩子只能交给父母来照顾。一次,李刚在查寝时,发现两名学生在走廊上争吵,差点就起了冲突。李刚没有当场责罚学生,而是将两名学生拉进自己的宿舍,询问冲突的原因。了解到两名学生只是因为一些生活习惯上的琐事产生不和,李刚就耐心地开导这两名学生,并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肯定会有摩擦,但作为同学和室友,大家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争吵与冲突不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受伤。”最后,两名学生在李刚的调解下握手言和,并向他表示感谢,李刚把他们送回了宿舍。
渐渐的,学生们对李刚产生了信任,并热情地称他“刚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愿意向他倾诉。因为与学生沟通交流多,李刚也越来越了解学生的心思,在处理学生所发生的问题时,越来越得心应手。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记者采访中,李刚正巧在走廊上“逮”到一名到了上课时间却迟迟不进教室的学生。李刚让这名学生赶快进教室上课,下课后到办公室找他谈话。下课后,这名学生如约而至,李刚笑着拍了拍学生的肩膀说:“你以为我不清楚你心里的那些小心思?上课迟到了怕被骂,想着等老师讲一会课了再进去,老师就没功夫搭理你了?以后可千万别这样了,耽误的可是你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向李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牢记时间,不再迟到。
用心浇灌
教学成绩不断上升
李刚认为,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读书,应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李刚爱好广泛,工作之余自学书法和绘画,并将自己的这个爱好传给了学生,许多学生也跟着他练得一手好字。
李刚任教的15届13班励志班,在全市期末考试中有4人夺得过全市物理单科第一名且均为100分;13班平均分均为全校第一名;13班有7名学生进入全市理科前10名。任教的18届23班励志班,在全市期末统考中,1人夺得全校物理单科第一名。
在他担任教学部主任期间,2015年创造了七中高考新的历史。曾惠兰同学夺得全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于堃珊同学夺得全市理科亚军。文理科前10名由中考入口的2人增长为7人。本科硬上线人数是攀西首破1300人的高中,达1330人。
李刚提出,要注重“学生行为好、班级面貌好、生活环境好、学习氛围好”这“四个好”的打造,使学生会自主管理有序,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四个好”的实施,助推学校的校园面貌、教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