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对藏乡木里的最初认识,一方面来源于《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另一方面来源于前两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口述。对于这块虽身处大香格里拉环线,而在中国旅游版图上未能谋得一席之地的地方,的确感到有些遗憾。
由于攀枝花市对口援建凉山州木里县,这样我才与木里藏区有缘邂逅。两年来,因工作跑遍了木里大多数乡镇、牧场,工作之余得以饱览木里山水,感受藏乡人文,才深知自己以往对木里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才深知木里那山、那水、那人的美。
木里的山,是造物的神奇。绵延千里的群山是木里的脊梁,深不见底的悬崖、陡峭奇峻的绝壁、蜿蜒盘旋的山路,是勇者的乐园,也是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绝佳印证。或许,正是这让人望而却步之险,才让木里有“久居深闺无人知”之美。
木里的山,是五彩的画卷。春夏绿意葱茏、金秋层林尽染、寒冬白雪皑皑,无论何时都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车行山间,仿佛闯进了一片深邃的海洋,苍松劲柏层层叠叠地将整个山体笼罩,吉祥塔、玛尼堆和随风轻舞的经幡点缀其中,静谧而安详。在高山峡谷的掩蔽下,没有电话、微信,没有繁华都市的嘈杂,马达的轰鸣成为打破这份宁静中唯一的喧嚣,偶尔在山路上穿行的野鸡、跳跃的松鼠也不知是欢迎或是谴责?我曾有幸登临海拔4000米之上的玛娜查金,眺望巍峨神圣的贡嘎雪山,恰朗多吉神峰在晨曦的映射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与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如此接近,仿佛这世间只有蓝天、雪山和我。虽然脚步已经沉重,呼吸也愈发困难,但也阻挡不了我肆意的奔跑和对神山竭力的呼唤。当回声在山谷间激荡时,我平静了,瞬时间感到自己在大自然所造之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终于,我对藏族人民、对茫茫雪山的尊崇与敬畏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木里的水,是静态的处子。被唤作“海子”的宁静的湖泊,星罗棋布于木里的森林草原之中,宛如天池坠入凡间,波澜不惊,静影沉璧。“海子”之中又以坐落于康坞牧场的“寸冬”之景最具代表。春末夏初,长海之滨杜鹃盛开,与寸冬海子的一潭碧水、丰美的草原、悠闲成群的牦牛、净如明镜的天空掩映成趣,相得益彰,犹如一幅不加任何修饰的绝美画卷。
木里的水,是悦动的音符。无数条来自于雪山,又踏上万里入海征程的河流,披荆斩棘,生生不息。这水是神山的恩赐,是天地的精华,亦是木里的灵魂,这水圣洁、清醇、甘洌,千百年来,滋养了这片广袤大地上的生灵。而这其中蕴藏的巨大水能,如今又成为推动木里藏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有那隐匿于群山之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在极具落差的山体间奔涌,气势恢宏,绮丽壮观。透过朦胧的雾气,那种飞流直下的姿态,那种如绸缎般的明丽,令人震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美丽的山水孕育了美丽的木里人民。木里人谦恭有礼、热情好客,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一开酥油茶,一钵糌粑面,一桌尽其所能的菜肴,是藏族人民表达情谊的方式。虽客人往来不尽相同,有时甚至语言难以沟通,但主人那质朴的微笑和真诚的眼神总是相伴左右,让客人的心中时时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每逢藏历新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处,欢庆丰收、祈福来年——木里汉子伟岸挺拔,木里女子丰盈高挑,他们纵情放歌、尽情舞蹈,互祝来年吉祥如意。木里之美,如绵长画卷,穷尽溢美之词也难以尽述,如一壶老酒,需慢慢品味。
在感叹援藏时光飞逝而过的同时,我更多的是对木里的依依不舍,对木里人民的恋恋不忘。如果说,两年前我对木里满脑子是一个又一个的问号,那么,如今我对木里是满胸怀的一个又一个惊叹号——木里人民勤劳朴实、虔诚友善,他们既固守传统又勇于创新,他们既敬畏自然又敢于挑战。在这里,锤炼了我的意志,荡涤了我的灵魂,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木里记忆”。
木里,还没来得及用脚步丈量你的每一寸肌肤,我就将和你作别,与我的36位援藏兄弟姊妹各自奔赴新的征程。别了,木里!祝你的明天更好,祝你的人民幸福安康,扎西德勒!
(作者系攀枝花援藏干部人才、木里县农牧局副局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