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学生在参加集体学习教育。
□陈云川本报记者王南桢
“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没有‘9+3’的好政策,我们这些失学的孩子不可能有学习的机会,也不可能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如今,在龙蟒集团工作的次尔旦珠感慨地说。
次尔旦珠来自凉山州木里县瓦塘镇的一座小山村,是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首批受益者。由于家境贫寒,他上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在家中的两年里,次尔旦珠对继续上学和走出大山的渴望一直没有改变,经常在梦里回到校园。
2009年秋季,我省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次尔旦珠来到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读,圆了自己的读书梦。经过3年学习,次尔旦珠于2012年6月底顺利毕业了,2012年7月毕业分配到龙蟒集团从事机械设备维修工作。
跟他一样,截至目前,有2660名藏区彝区学生在我市中职学校圆了读书梦。
2009年,四川省在藏区启动“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14年起,我省又将这一计划从藏区扩展到了彝区。
我市从2009年起,由市经贸旅游学校、市建筑工程学校、攀枝花技师学院3所学校共同承担“9+3”免费教育计划,至今,共招收凉山州木里县藏区学生1893人,凉山州彝区学生767人。
8年来,一批又一批的“9+3”学生来到攀枝花,在这里开始他们人生新的征程。毕业生中,升学654人,参军64人,考取机关岗位和事业单位共63人,其余全部推荐就业或实现自主创业,就业率100%,毕业生分布在成都、西昌、木里、昆明、北京、苏州等地,就业稳定。
高位统筹顶层规划
筑“9+3”计划根基
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是推动教育民生工程、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对此,我市高度重视,将“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民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体局职成高教科,切实担负起实施主体责任。同时,联合多个部门和计划实施学校,专题谋划研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9+3”实施计划,逐步细化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各校工作到位。
日常工作中,领导小组加强督查指导,重点抓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治理和改善,细化政策制度,确保专项经费保障,有效推动“9+3”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德能培养、就业发展。
近年来,市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招生负责同志深入凉山州藏区彝区,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学生及家长的政策知晓度,有效提高招生宣传质量,面向藏区彝区所有青少年招生,确保应读尽读。
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树“9+3”德育建设之魂
在工作中,3所学校大力推进德育建设,结合“9+3”学生特点,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各校采取“结对帮扶”、“混班混住”等措施,真情关爱“9+3”学生,做好学生到校后的后勤服务工作。对“9+3”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状况进行细致深入地了解,针对不同情况不定期开展多主题的思想教育。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系列教育活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度。
秋季开学后,市经贸旅游学校组织“9+3”学生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市建筑工程学校在中秋节组织学生们参观攀钢和二滩等,举行中秋联欢会……一次次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抓新生入学教育。每年对新生统一开展集中军训与入学教育,把“五项教育”、“三禁两不”、“十不准”作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文明上进。同时,各校结合实际,灵活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以及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和生活行为等方面的引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
构建德育新模式。落实干部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各种活动育人的德育理念,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德育工作局面。市经贸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体验爱心、树立信心、培养责任心”为核心的“三心”德育教育,以“规范形象、规范语言、规范行为”为内容的“三个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将专业特色和“和·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有民族文化墙、礼仪文化长廊、艺术文化长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环境氛围;市建筑工程学校在坚持常态管理和统一教学的基础上,特别关注“9+3”学生的全面成长,逐步形成了从严管理、从严要求的“常态化管理”,多教育、多关心、多体贴的“人性化关怀”,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以及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各校通过文艺活动、专题讲座、参观实践、选修课程、竞赛项目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内外课余生活,建立信息员联络制度,实时掌握“9+3”学生思想行为动向。
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安排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9+3”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大力加强校园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驻校教师的积极作用,驻校教师是“9+3”学生在外地求学过程中的“亲人”,也是学校在管理和教育“9+3”学生工作中最好的伙伴,驻校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投入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引领和带动。
技能为重全面发展
明“9+3”人才培养之本
我市“9+3”教育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的培养规律,着力帮助每一名“9+3”学生“学能有获、学能有为”。
创新培养,突出技能核心。针对“9+3”学生特点,结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发展方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技能核心,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调整就读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
顶岗实习,推动就业创业。以学生顶岗实习为契机,抓好岗前教育、岗位推荐、实习过程管理、督促指导等工作,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实行多元评价考核,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月报制度,统筹做好“9+3”学生的实习保障工作。成立市级“9+3”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积极联络有关部门,协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多途径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推荐就业岗位,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确保“9+3”毕业生100%安排就业。打造毕业生深造学习“立交桥”,鼓励学生深造学习,形成了以高职单招、对口高职高考、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途径为一体的升学渠道,有效促进了“9+3”学生成长成才。
科学管理特色鲜明
创“9+3”发展新模式
多措并举抓好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德育、党建工作在学生教育培养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吸纳、培养“9+3”学生干部。目前,学校“9+3”学生干部遍布学生会、校团委、自主管理委员会、班委会、社团等,在先进团队的带领下,“9+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
以研究促管理,增强教育行动力。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学生培养的规律,灵活调整教育教学设置,不断完善适应“9+3”学生的教学方法,挖掘适合“9+3”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当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逐步完善“9+3”学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长期的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探索“9+3”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规律,为加快科学推进我市“9+3”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抓内务管理示范校建设。严格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内务管理示范校”建设活动,市经贸校、市建校成功创建为省、市级内务管理示范校,华森职业学校、攀枝花技师学院创建为市级内务管理示范校,凸显了我市“9+3”学生内务管理和建设水平不断朝着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内务管理示范校创建工作,我市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制度建设明显加强,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我市进一步做好“9+3”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动制度建设管理规范。围绕“9+3”学生特点形成了招生工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全市的牵头负责部门,保持与各部门、单位的联系,不断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和督查指导机制。
未来,攀枝花市将继续推动“9+3”教育不断完善机制、灵活发展、创新前行。在阳光下,在校园中,“9+3”教育之花亦将更加灿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