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实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
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据《中国青年报》郑土有/文
味道这两个字,其实很难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说是“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这解释有些如老北京人所说,有点儿“绕脖子”,意指把简单的事物往复杂里讲。但《现代汉语词典》接下来还说了,味道,亦指意味,趣味。这便似乎又有些把复杂的说简单了。
春节的味道,或者说意味、趣味,就是由这些琐碎组成的。饺子的清淡,冷菜的清凉,其实只是年的点缀。
春节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物质也许匮乏,亲情却是深厚。时至今日,人们常常抱怨春节已经不像是节日了,说起来理由多多,其实最重要的,也是抱怨亲情似乎淡了。
我倒是觉得,亲情未必是淡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过去年三十儿的守岁,只有包饺子聊闲篇,现在却有热热闹闹的央视春晚陪伴着了。过去让大家馋涎欲滴的鱼和肉,现在让减肥的姑娘们唯恐避之不及。过去三角五角的压岁钱,现在变成了上千元的大红包。满街上绚丽缤纷的烟花,已经让孩子们再也没有了拆鞭炮的兴趣,而节前节后那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应该说是当下亲情的最好象征,那种拉扯不断的情感,浓缩在了千里万里的路途上。
浓与淡也是一种辩证。当年的浓,其实也体现出生活的某种艰难。今天的淡,却洋溢着国人富足之后的幸福感。年的味道,是浓淡总相宜的,有年,就有中国人的圆满;有年,就有中国人的快乐。不要总埋怨大家只顾埋头在微博微信里,能让天南地北的亲情友情近在咫尺,也只有依赖这种高科技的手段。其实浓与淡,都在人的心里。在澳州留学的女儿,虽然远在千里,但每晚的视频让我们比她在家的时候还亲,就在我躲在书房里写这篇小稿时,她妈妈正在视频上教她炒鸡蛋。
浓与淡,都在于我们把亲情放在什么地方。放在心底了,就是浓淡总相宜的愉悦。
——据《人民日报》张策/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