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安静文/图
占道经营屡禁不止,成为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摊贩要解决“肚子”问题,另一方面,城管要维护城市“面子”。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城管部门疏堵结合破难题。
摊贩有“饭碗”
变“堵”为“疏”
“以前,一天到晚与城管‘打游击’,很辛苦。现在好了,不用到处跑,生意也好做了。”1月24日17时许,周敏在炳草岗商业街下街口摆地摊。
“城管给我们流动摊贩设置摊位,让我们找到了‘饭碗’。”周敏说。
24岁的周敏,家住炳草岗红星社区,5年前未考上大学,在家待业。为了生计,3年前,她去成都、昆明考察,决定做点自己喜欢的小买卖。在家人资助下,她在商业街下街口摆起地摊,做服装生意。
“过去,因占道经营,我与城管玩起‘捉迷藏’游戏,城管来了我就跑,城管走了我再回来。”周敏说,正当她感觉疲惫不堪、准备另谋职业时,城管部门却给他们划定了临时便民摊位。“在规定区域内,我们可以摆摊。”周敏说,现在,她月收入有4000元。
像周敏这样的小摊贩还有不少。45岁的白琼是名下岗职工,也是流动摊贩,曾在东区弄弄坪中路公路旁摆了7年的烧烤摊。2年前,城管部门对弄弄坪中路进行绿化改造,留出1600多平方米的位置,给下岗职工摆烧烤摊,白琼迁至该地段。“终于有了固定摊位。”白琼说,现在她烧烤摊一年收入10万元。
“现在,我们这里还设置了2处便民餐饮摊区,30多个摊位,100多个人找到了‘饭碗’。”白琼说。
变“堵”为“疏”
公共绿地被侵占为私家菜园,居民散养家禽随处可见;公共场地乱搭乱建,周边摊贩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几年前城区部分小区的真实写照。在东区马鹿箐小区住了20年的王兰大妈曾抱怨说:“我虽然住在城里,却跟乡下没什么两样。”
“管与被管、‘面子’与‘肚子’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城市管理难题。”东区城管局副局长邱昭胜说,管理城市既要倾听群众的意见,更要考虑到小摊贩的合理诉求。
东区小摊贩达1000人,其中大部分属于困难群体。对这部分人,光靠堵,他们的生活就没有着落。邱昭胜介绍,2013年起,东区连续几年将城区疏堵结合试点纳入民生工程:针对市区次干道百货摊点和烧烤摊多的情况,选定炳草岗商业街下街口、竹湖园地下通道、东风弄弄坪中路等地段进行试点,并明确:规定区域和时间内,允许小摊贩临时占道经营。
邱昭胜说,针对炳草岗商业街下街口百货摊点多的情况,每天17点后,在划定的区域允许一些商贩摆摊设点;针对配钥匙、修伞、修鞋擦鞋等便民服务,在商业街下街口、文昌巷、德阳巷、泰隆和东方巴黎路口等地段安置了便民摊点群。
位于东区弄弄坪中路的烧烤一条街,全长1000余米,有10余处烧烤经营摊点。长期以来,每晚油烟呛人、噪音扰民,群众怨声载道。邱昭胜说,对此,他们对该路段进行绿化和改造,规范烧烤摊占道经营行为,并划出‘警界线’和区域,限制晚上9点以后才能摆摊等。
“现在,烧烤摊规范了,跟几年前相比变化简直太大了。”家住弄弄坪中路的居民刘然说。
实现“双赢”
25日凌晨1时许,白琼利用接待食客的空隙,清理地上的垃圾。
“现在,环境好了,大伙争做文明人。”白琼说,她对政府规范露天烧烤的行动非常支持。“得知建设无烟烧烤城的要求,我们经营户非常支持,我马上就从昆明联系购进了无烟烤炉。这个炉子最大的特点,是能对油烟进行内部吸附、净化。过去,我们烤起烟熏,顾客也经常被呛得咳嗽;现在,没有烟了,大家都舒服。”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东区弄弄坪中路的烧烤一条街公共绿地栽种了花卉苗木,坑洼地面变得平坦干净,垃圾桶、烧烤炉等摆放得错落有致,周边不再有垃圾遍地、油烟尘呛人的场景。
家住东风社区朱斌说,往年烧烤烟大,不敢从附近走过,“现在好了,没有烟了。”
邱昭胜告诉记者,他们还与经营户签订文明经营公约,开通举报电话,让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监督工作;开展规范经营十佳门店、规范经营十佳摊点等评选,“让参与者有利益、支持者有荣誉、带头者有影响,形成了社会关注、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社会氛围。”
据了解,东区已连续3年在辖区次干道推出惠民便民摊点区,仅去年,就确定45处便民摊点、480多个摊位。另一方面,东区通过整治上百个小区,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摊点1300处,拆除各类乱搭乱建、违法建筑上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本土观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