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堵住“开奔驰晒钻戒”式募捐需法律法规尽快“落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新闻事实:近日,浙江绍兴一名网友联系媒体,称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募捐消息——好心人,感谢您帮一下我的白血病女儿。消息是绍兴女子宋女士所发,她希望能募捐30万元。他的很多朋友看到后都在转发并捐款,然而,添加求助女子的微信后,发现其开奔驰晒钻戒,“既然那么有钱,为何还要募捐呢?”网友表示不解。

开奔驰、晒钻戒,不论是炫富还是秀恩爱,都给人一种家道殷实之感。这样的家庭给孩子看病还需要募捐?

网友动怒可以理解,不过募捐者的女儿确实患有白血病,花费不少,募捐者的父亲又患上结肠癌,为筹措医药费,募捐者已卖车变现,住房也已抵押给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再责骂募捐者,甚至伤及无辜的患病儿,已无必要。

表面看,这起事件检测出了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通等问题,实则暴露了现有募捐体系仍缺乏规范。家有难事,无力纾解,求助社会,无可非议,但前提必须是,披露真实信息,向社会提供较为详细的家庭情况。如果刻意隐瞒,甚至弄虚作假,不仅不道德,还可能涉嫌骗捐,这就触犯法律了。

比如去年,安徽利辛女子李娟下班路上“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经媒体报道后,收到超过80万善款。后经调查,李娟是在男朋友张宏宇的狗场被咬伤的,随后张宏宇承认说谎。从“见义勇为”到“骗捐善款”,舆论哗然,张宏宇被刑拘。

不同于“为救女童被狗咬伤”事件,此次募捐事件被诟病之处在于,家中有积蓄,却不在众筹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里明示。而女儿生病,当事人还在朋友圈晒钻戒,也让网友颇不适应。之所以不如实披露家庭情况,或是担心网友知情后不捐款,但如果是刻意隐瞒,那就与欺骗无异了,这种做法对慈善业的伤害不可谓不大,最终将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募捐艰难。

此事件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宋女士丈夫辩解时透露,“曾向亲戚借钱,没借到几万。因信用记录问题,已无法贷款”。亲戚为何不愿意借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信用记录出了问题?

募捐是权利,但不能没规矩。为此,应尽快设立相应的募捐规则。顺便说一句,这起纠纷背后,我们也不能忽略,即便是有些家底的家庭也难以承受白血病的“折腾”,于此,医保该发力了。

——据《京华时报》王石川/文

谁都知道,“开奔驰募捐”有违慈善本意。募捐如同雪中送炭,救助的是困难个体才对。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所有爱心人士知道这名索捐者的详细“家底”,大家还会不会痛快地向其伸出援助之手?

随着事件的反转,所谓的“募捐”者却有“骗捐”之嫌,无疑给社会爱心捐赠人士带来一次不小的打击。从现有法律层面来讲,堵上类似“开奔驰募捐”的骗捐漏洞,办法似乎只有一种:应以诈骗论处。

问题是,从过往救助经验来看,爱心人士对救助对象的了解往往只能听其一面之词,缺少必要的考证,显然有上当受骗的风险。而部分受捐助者,其悲情索捐的形式已经超过了募捐的本意。例如:今年1月3日出现在浙江省江山市峡口镇集市上的“晕倒哥”,在不同地方以同一种方式获得社会救助。遗憾的是,因每次骗取财物较少,情节轻微,不能以犯罪论处,只能予以批评教育或者治安行政处罚。加之流动性“晕倒”,地点存在不确定性,累积取证较难,而且取证成本也高。如今,类似“开奔驰募捐”式骗捐,同样会让一份份社会爱心被其滥用,经不起公益考验。

看来,要补上“开奔驰募捐”、“晕倒哥骗捐”漏洞,还需相关法律法规尽快“落地”。第一,监管部门应加强审核,帮助爱心人士进行真伪鉴定,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第二,应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社会捐赠善款的流向进行追踪。动态的后续监管能够让救助帮扶对象精准化,也让善款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如此,就能避免后续因资金使用不透明带来的双方不必要的纠纷,也有利于社会募捐尽快走出“信任危机”。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募捐环境,从法治角度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资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强化捐赠人知情监督等权益保障,依法处罚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可防止滥用民间善意,保护公众慈善积极性。

——据《燕赵晚报》禄永峰/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