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围着电铲转的“工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特约通讯员易小雄

4月28日中午,攀枝花气温达到34摄氏度,偌大的攀钢矿业公司朱矿狮子山采场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朱矿采矿车间电铲大班班长吴丹正与同事们一道,更换一根39厘米粗、长58米的钢绳。烈日下,他们已汗流浃背。

换完钢绳后,吴丹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对电铲重要部位进行巡检,掌握各机台设备维护和生产情况,亲自上机开启电铲装车。同事们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能在采场上看到吴丹忙碌的身影。

从吴丹忙碌的身影中不难看出,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电铲,也印证了“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的工匠精神。

扎根矿山的攀登之旅

1972年出生的吴丹是个标准的“攀二代”,1992年顶替父亲从四川老家到攀枝花,并进入矿山。每当走进朱矿采场,望着梯田式采场台阶上那一台台转动的电铲和忙碌的工人,吴丹脑海里就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儿子,当年狮子山大爆破,我们天天打洞子、扛炸药包,这座矿山是我们这帮老家伙肩挑背扛出来的,你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啊!”

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扎根矿山。他知道,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更伟大。他更知道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并暗暗誓言“用信仰累积生命的厚重,将自己毕生岁月奉献给攀钢矿山采掘业”。

操作电铲是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为了当一名好工匠,吴丹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图强!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在电铲操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自1999年以来,他连续3届夺得朱矿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第一名、连续3届获攀钢集团技术能手称号、连续3届被评为攀钢技能拔尖人才。

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风吹雨打,总是布满荆棘。2011年,吴丹遇到了人生的第一道坎:在鞍钢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上,连前十名都没能进入。这件事给吴丹上了生动的一课,强中自有强中手,决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必须让自己的技术更上一层楼。

从鞍钢回到攀枝花,吴丹将一切归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钻研操作技能。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四处搜寻电铲资料,从朱矿图书室到车间技术员,从老师傅到新分大学生,从朱矿到兰尖、石灰石矿,只要一听说谁有资料,他就软磨硬缠,想尽千方百计把资料搞到手。

吴丹每天到十里采场,一有机会就启动电铲,从最基本的稳、准、快、满、平练起,重温定点倒货、阶梯挖掘等操作技能。遇到处理根底大块、升降段和松软路段作业,就主动向技术好、业务精的老师傅请教,师傅不点头,徒弟不收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2012年鞍钢技能大赛上,吴丹一举夺冠,成为名副其实的鞍钢技术状元,吴丹也从当初的“小树苗”逐渐成长为一名矿山采掘行业的佼佼者。

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24年如一日,吴丹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满足,反而加强对心志的磨练。每当电铲出现问题时,他就会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以“小改小革”的技术为朱矿解决了一道道生产难题。

2007年7月,吴丹开始担任有118人的电铲大班长兼电铲党支部书记。他发现班组转岗职工较多,16台电铲司机有一半操作不规范,经常引发设备事故。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吴丹自费买回数码相机,天天深入现场,及时掌握每一台电铲的设备性能和隐患,对不规范操作方式拍照存档,一有空就拿出来揣摩。

经过几年的探索,吴丹运用“去繁就简”和“循环原理”成功总结出“五快七不准”电铲操作法,使采装效率提高17%,并于2015年12月被攀钢集团公司命名为《吴丹WK-4B电铲快速装车操作法》。

工作中,吴丹还发现,更换一根WK-4B电铲卷扬大绳至少需要7个人连续干3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既费时费力还不安全。于是,吴丹又打起了主意。一开始,他想在电铲上增加一台微型电动卷扬机,借助电力拖动来更换大绳。但仔细一算,一台5.5千瓦的电动卷扬机价值8000元,16台WK-4B电铲则需投入12.8万元,这显然不划算。何不利用提升卷筒自身的旋转拉力来代替电动卷扬机呢?说干就干,他和同事们迅速找来50米钢丝绳,利用安全带绞扣,很快制成一副简易大绳更换工具,只需3人配合1个半小时就能轻松搞定,全年减少生产影响时间66小时,比照创效129.36万元。

2015年3月,吴丹发现WK-4B电铲提升卷筒瓦盖螺栓容易出现疲劳断裂,在操作惯性和提升作用力下,提升卷筒大齿容易连续打齿报废,每出现1次直接损失4.8万元。经过反复试验,吴丹巧妙借助加装行程限位开关的方式,研制出“防卷筒打齿抱死装置”,节约成本24万元。

截至今年4月,吴丹先后处理技术难题17项,技术革新4项,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78条,累计创效496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