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勇李启
在攀钢矿业公司朱矿“桉树林”的修理场上,经常会看到一个40多岁、长得墩实的中年汉子,在停放整修的矿用汽车间来回穿梭,不时指导或提醒修理场上的修理人员。这个人就是矿业公司朱矿汽运车间汽修大班的大班长、鞍钢劳模谭建辉。
“干普工没得出路的,人总得学门技术才算有点出息。”谭建辉说。
为了让自己能活得有点“出息”,1989年谭建辉便从兰尖铁矿边养车间的养路工(普工)转岗到机动车间学起了汽车修理,这一干就快30年了。
(一)
3月28日一大早,笔者刚踏进朱矿汽运车间汽修厂房,就看见谭建辉抱着一个齿轮正准备装车。
“怎么,你一个大班长还干这种体力活?”笔者玩笑式地说。
“我们班总共才81个人,要负责100多台矿用汽车、工程内燃机械等设备的维修和故障抢修任务,人手本来就很紧张,想当‘甩手掌柜’是不得行的。”谭建辉说。
面对人员逐渐减少、生产任务逐年增加等实际,怎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车又好又快地修出去是谭建辉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收入分配这根杠杆是激发职工潜能的“良药”。为了“切”好效益工资这块“蛋糕”,2010年11月,谭建辉开启了评分计奖的分配模式,即每月从修理人员的效益工资中抽出400元来参与二次分配,将产量、成本、效益等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奖金是干出来的,不是耍出来的。”这是谭建辉常说的一句话。
这种近似于“逼”的二次分配方式,就如同一针“兴奋剂”,一下子把班组职工激活了。职工主动钻研业务的多了,干工作讲条件的少了,节约成本的多了,大手大脚的少了。
“职工的这种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修车质量明显提高了,速度明显加快了,故障修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谭建辉说。
据统计,2015年,矿用汽车可开动率由2014年的93.5%提高到98.2%,故障停机率由2014年的2.0%下降到0.9%,故障修理时间比2014年降低19.7%。
(二)
修、配、改、代虽然是一把解题的“钥匙”,但谭建辉和他的团队还是把降成本的重点放在“修”和“改”上。“100吨矿用车的发动机、传动箱等部件出了故障,如果返回厂家去维修,最少也得要几十万元的维修费。”谭建辉说。
为了能自主修复这些精密的设备配件,谭建辉和他的团队可没少下功夫。
2014年7月的一天,自编801号(95吨)矿用汽车慢慢悠悠地驶进了修理场。司机告之只有1档,其它档挂不起。
“挂不起档,多半是传动箱出了故障。95吨、100吨矿用汽车是电控传动箱,这种故障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在以前,都是送回厂家进行大修的。”谭建辉说。
谭建辉和他的团队一想到送回厂家需要80多万元的维修费就一阵心痛。为了降低维修成本,攻克这个技术堡垒,更为突破厂家的技术封锁,他们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随后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谭建辉的带领下对其进行攻关。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把传动箱从801号矿用汽车的“腹”中拿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解体”,再对照使用说明书一个数据、一个参数逐项进行对比分析。那段时间他们满脑子都是数据、参数,就连吃饭、午休几个人都在一起分析讨论。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可故障仍然没有排除,技术攻关一度陷入了僵局。一天,谭建辉灵光一现,为什么我们只想到在电路上找原因,其它机械部位如缸体、油封等也可能出现故障。为此,他们又重新对机械部件展开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8月的一个下午,他们找到了造成挂不上档的“罪魁祸首”是缸壁磨损过限,内部漏压所致。
“通过那次的技术攻关,我们不仅掌握了95吨、100吨矿用汽车传动箱的整套维修技术,每年还可为企业节约一大笔维修费用。”谭建辉说。
据统计,2015年,谭建辉带领他的团队,先后自主修复了TR100矿车T30发动机、SRT95矿车DP8000传动箱等67项,创效132.68万元。完成QSK19发动机、CEC2变速箱、前后悬挂、A型架等修旧利废186件,创价值110.78万元。先后提出“QSK19电控发动机的选配修复”、“CEC2变速器的选配修复”等合理化建议28条,创效131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