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数九”寒天中的养生食俗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曹晓燕

吃过了羊肉,送走了冬至,人们以食补驱散了寒冷,每个人的身心都充满了暖意和惬意,这就是冬季养生带给人们的健康与活力。

冬至之后,虽说白天会一日长过一日,黑夜会一天短过一天,但随即而来的“三九”严寒也是让人难以抗拒的。冬至之后,人们仍然需要一些什么样的食物来快速补充能量、增加营养呢?这里,笔者对冬季里人们在“数九”时节最习惯的养生食俗及其传说作一个“盘点”。

古人不仅对冬至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对冬至之后的“数九”也颇为重视。古往今来,从冬至开始到农历新年,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食文化可谓是不胜枚举、精彩纷呈,诸如人们喜欢的馄饨、饺子、汤圆、年糕、牛羊肉、赤豆糯米饭等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在这些传统养生美食的背后,是一个个流传了数千年的美丽传说。

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其中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冬至这天,人们用面皮包肉馅,取“浑”与“屯”之音,便称呼其为“馄饨”,恨而食之,以求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不知百姓吃了“浑”与“屯”之后,其战事是否真的平息了,但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保留至今。“馄饨”名号繁多,江浙一带叫“馄饨”,两广地区称其为“云吞”,湖南湖北称其为“包面”,江西称其为“清汤”,新疆称其为“曲曲”,在四川则称其为“抄手”。不过,四川的“抄手”略有改良,皮薄馅多,麻辣鲜香,味道比北方的馄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九”好捏“冻耳朵”——俗话说:“冬寒不端饺子碗,耳朵冻掉没人管。”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托医圣张仲景的福。据说东汉建安年间的冬季,特别是在天气最寒冷的“数九”,张仲景回家乡时发现许多人的耳朵和手都冻伤了,有着“医者仁心”的他马上自掏腰包,买来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入锅里煮熟,再将其剁成馅包成像耳朵一样的饺子给那些被冻伤了的民众吃,“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人们吃了这“驱寒矫耳汤”之后冻伤逐渐好了,从此,在冬至当天以至除夕当天吃饺子能暖身强体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年年如此。

“冬至团”香又甜——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又被称作“冬至团”),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也是常见的养生食品。其品种有红糖馅、糯米皮做的“糖心汤圆”,有芝麻、花生和砂糖馅做的“麻蓉汤圆”,还有用湿糯米皮包姜糖水的“糖包汤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汤圆,如成都的黑芝麻汤圆、贵阳的八宝汤圆、安庆的花生汤圆、台湾的菜肉汤圆……光听听这些汤圆的馅料就让人垂涎三尺了。如今,人们已将汤圆作为日常的保健美食,无论春秋还是冬夏,一年四季想吃就吃。

冬令寒狗肉鲜——据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吃了樊哙煮的狗肉后,感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身体暖和,于是在“数九”天里,他天天吃狗肉。皇帝如此,百姓效仿,“数九”天吃狗肉的养生习俗就在民间传开。狗肉有养肾宜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其营养价值颇高,是冬令进补佳品,在“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的日子里,吃狗肉时配上祛风防寒的中药同食,对身体滋补大有益处。在冬日暖阳中的攀枝花,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狗肉汤,温暖倍加。

冬食“赤豆糯米饭”——“江南水暖不成冻,溪叟穿鱼换酒来”。在南方,素有冬食赤豆糯米饭的食俗,据说这食俗来自于古代的共工氏。相传,共工氏作恶多端的儿子不仅死于寒冬,而且死后还变成了疫鬼残害百姓,但疫鬼最怕的就是“赤豆”,于是人们煮饭时便加入“赤豆”,以驱鬼祛病。“赤豆糯米饭”有健胃生津、祛湿益气、利尿解渴等作用,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光阴驹过隙,须鬓雪成堆”。过了冬至,距离新春就不远了,在温暖到来前的严寒中,注重食补养生,定会给自己带来健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