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金庸?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办报和武侠:

金庸生命中的两个主题

10日,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迎来了92岁寿辰。如果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在金庸的生命中有两个明显的主题——办报和武侠。

办报

金庸原名查良镛。1945年,金庸先后在《东南日报》《大公报》《新晚报》任职。

1959年,金庸与沈宝新共同创办《明报》。在《明报》发刊词中,金庸表明了《明报》的立场:维护“公平与善良”。

1964年,《明报》已具备中型报纸的规模,在香港报界建立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知识分子和一些政府官员的心目中地位甚高。身兼《明报》社长、总编辑、主笔的查良镛,也成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报人和较高知名度的社评家,并开始活跃于海内外传媒界。

1993年,金庸宣布正式退出《明报》。此时的《明报》已经成为香港最具影响的报刊之一。

武侠

事实上,金庸的武侠和他办报的经历是相伴而生的。

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

1956年1月1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在《香港商报》连载。

在金庸离开《大公报》前,还曾编过《绝代佳人》《不要离开我》《兰花花》《欢喜冤家》等电影剧本,《绝代佳人》《兰花花》先后被拍成了电影。后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从报纸编辑改行电影编剧。

有人说,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支撑《明报》大业;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便有了《笑傲江湖》和《鹿鼎记》。

查良镛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据中国新闻网)

最后一本小说《鹿鼎记》问世至今已有40余年,此后金庸没有再出新作。然而经过这么长久的空白,他却一点都没被人们淡忘,反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代青少年都变成了他的粉丝。在92岁寿诞之际,仍旧有那么多人惦念着他,关心着他的健康和生活状况,真诚地向他祝福和致敬。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金庸?除了精彩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已经炉火纯青的优美文字,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里面浸润着能够于无形中给予你巨大影响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金庸的笔下,有亲人之间的手足相依、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几乎处处都闪耀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仁义精神,中国人一直信奉不移的道德准则。当然,里面也有阴谋诡计、有反目成仇、有伤害和背叛,但是最终没人能逃过善恶有报的天之大道。

不仅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浩然正气,金庸也会描写细腻婉转的儿女情长,相信有不少读者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对爱情的最初观念。金庸所宣扬和赞美的爱不是出于赤裸而自私的欲望,也不是不择手段的欺骗和占有。对他而言,爱一个人应该意味着理解、包容和奉献,是郭靖和黄蓉携手抗敌的志同道合,是杨过与小龙女不离不弃的坚贞信念,是程灵素、李文秀宁可伤心殒命也要成全爱人的高尚牺牲。

正因为有了这些,金庸的作品才有了灵魂,才能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同,能让我们一次次被深深感动或是思索反省。金庸从来没有忙着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或荧屏,趁着人气还在时赶紧再尽可能地获取更多回报和价值;但他的小说却是近现代作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次数最多的,而且每一个版本都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反观现在被炒得火热的各种IP,盗墓火了就都去写“粽子”,宫斗火了就到处是小主,奇幻火了就满屏人妖恋。只知追逐时尚,毫无思想与沉淀,这样的小说即便能把改编权卖出高价钱,趁热乎劲儿拍过一次之后,又有谁还会记得它呢?要知道,在不停变换的时代里,人们对正义和真情的向往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据3月10日《北京青年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