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5日开始,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郑泽辉多了一项工作——去化工车间试车。“新的生产线是2018年开始建设的卤水化工装置,投资6000万元。8月5日试投产,正式投产后,部分化工原料产量能提升50%。”
直面盐业改革,久大蓬盐提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盐产业为主,发展新化工产业和清洁能源天然气产业“两翼”,深耕发展。与此同时,久大蓬盐创建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品牌形象逐步提升。
2019年,久大蓬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税利总额2068万元。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下游市场需求不振、量减价降等不利影响,企业全力促成生产经营建设逆势增长,其中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1%、税利总额预计同比增长6.6%。
□全媒体记者李佳雯文/图
紧抓盐业改革过渡期确定“一主两翼”发展战略
8月27日一早,久大蓬盐的物流配送区域就已经车来车往,仓库内封装线异常繁忙。“基本每天拉出去1700-1800吨,有的时候能达到2000吨。”久大蓬盐总裁办行政经理吴敏指向一条全自动封装线说:“这样的封装线马上还要再加3条。”
产销两旺并非一蹴而就。面对盐业改革这一场“大考”,3年时间,久大蓬盐从“单纯产盐”的公司转向市场,变成一个充分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思考。
趁着盐业改革的过渡期,久大蓬盐确定“一主两翼”战略方向,瞄准主业——盐产业,更新经营理念、梳理内部构架,通过技改提质增效、打造品牌,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久大蓬盐聚焦新能源和化工产业,围绕资源开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黄卤资源发展卤水化工及深加工产业,启动了胆巴新产品生产线,开发化工系列产品,同时坚持高效环保、提高利用效率、培育新兴市场,在新能源上下功夫。”郑泽辉介绍说,这样的发展思路加快了企业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档升级,更让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提升。
2019年,久大蓬盐产量达55万吨,极具含金量的数字,成为企业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盐业市场之海中,以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方向奠定竞争优势的印证。
工业文旅相融合盐文化创意丰富企业内涵
距离久大蓬盐的大门不远处,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玻璃房子,这是企业新建的展示厅。展示厅陈列着久大蓬盐的各类产品,也勾勒出企业发展的足迹。
“展示厅只是一个部分,去年开始,我们投资数百万对整个厂区进行形象提升。”郑泽辉告诉记者,形象提升不是简单的生产环境优化,也是让企业文化在更肥沃的“土地”上成长,更是打开了一扇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窗口,建起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形象提升前期建设已初具雏形,接下来,久大蓬盐将继续修建展馆,不仅仅展现企业历史,还将中国从古至今盐文化的源远流长娓娓道来,同时将新建现代化可参观生产基地,为大英旅游路线中添上盐文化和盐产业的一笔。
在郑泽辉看来,工业企业拥抱文化旅游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企业、行业的情况,让二者恰到好处地融合,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也能为企业打开新的市场大门。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科研创新释放发展动力
“最近有一个益生元系列要推出,预计9月份面市。”吴敏指着样品中的一款说,这种盐是企业高端产品中的一个系列,分为6岁以下宝宝食用款及6岁以上合家欢款,主要在育婴店、高档商超进行销售。为了围绕资源做文章,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近年来,久大蓬盐梳理出“井字牌”“蓬基井牌”“卓筒井牌”等品牌体系,推出了不同档次、不同品类的盐产品。其中,卓筒井牌主打高端路线。
“深化科研创新、推进校企合作是我们做优做强产品的底气。”郑泽辉谈到,不论是即将面市的益生元宝宝盐,还是正在研发过程中的控糖降脂盐,都是深耕科研创新的成果。
一方面建强自身科研团队,引入高端人才进入队伍,一方面借力借脑借势,积极与川大、西华大学、自贡盐产业研究院等校企合作,推动了久大蓬盐主业大力发展,让企业每一年都能推出新的产品和系列,为企业资源优势赋予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
“2017年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两回事,现在更像二次创业。”到8月12日,郑泽辉扎根大英盐产业正好37年,他见证着市场、企业变迁,也和久大蓬盐一起成长。现在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搏击市场、怎么提升?和久大蓬盐一样,在发展中痛并快乐,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不断丰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