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职业教育是脱贫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遂宁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站在扶贫前沿,以就业脱贫为导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贫困家庭中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口为重点,点对点精准扶持贫困学生,面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攻克贫困堡垒贡献职教力量。
□林间风全媒体记者田奇
教育精准扶贫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2018-2019学年,全市共215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于遂宁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506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共计投入资金1058万元。建档立卡学生初始就业率100%,对个别就业岗位不稳定的,学校安排再次就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全就业、就好业,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2016年起,我市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中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读“志强班”,在享受免学费、领取助学金的基础上,“志强班”学生还可享受市财政1000元/年的补贴,目前全市共有“志强班”学生242人。
遂宁市船山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资助领导管理小组,加强助学资金管理,保障贫困学生学习就业,坚决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实行贫困家庭学生全方位、立体式救助,通过心理辅导、学业辅导、教师家访等活动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让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得到高质量扶助。
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扶贫计划,我市鼓励贫困家庭学生到职业学校全免费就读,分类实施针对性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家”,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组建的大英县社区教育学院,搭建起学院、学校、工作站三级联动社区教育机构,去年有16000多人次参社区教育活动和技术技能培训。”大英县中职学校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该校村级帮扶人每月入户走访座谈,开展农技知识下乡讲座,对贫困群众给予技术支持。
2019年12月,船山职业技术学校承办了理县贫困农民劳务转移实训培训活动,帮助50余名理县贫困农民丰富致富技能。据统计,2018-2019学年,我市开展扶贫技能培训7896人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708人次,技术(专业)指导863人次。
遂宁职业教育扶贫培训还在不断升级中,培训范围从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期技术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转向更加灵活的社区学校以及专门化社会技能培训项目。此外,鼓励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作用,开展企业岗前技能培训、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技能,靠技术脱贫。同时,我市从劳动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市场化需求的家政服务业技能培训项目,再到针对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加大了创业培训力度。
对口帮扶藏区增强职教“造血”功能
2018年起,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对四川威州民族师范学校进行对口帮扶,三方联合制定了《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对口帮扶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1+5”工程》方案,即一个实施方案和五个工程,促进各校之间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我们遴选了14名优秀教师骨干组成专家团队到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持续帮助教师提升办学水平。”射洪市职中相关负责人说,该校与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通过采用“1+2”模式合办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互派在职管理人员1人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在联合教研、联合培养、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则向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开放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该校还向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捐赠10万元,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以支持学生专业技能实训。
我市通过对口帮扶贫困地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输入,帮助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增强了当地职业教育扶贫“造血”能力,培养了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自2009年我市开启“9+3”免费教育工作以来,全市共接收来自甘孜州18个县区“9+3”学生2156人,培养大批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截至去年7月,共有1807名“9+3”学生顺利毕业,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