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振兴“富口袋”乡风文明“富脑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村名片

射洪市复兴镇九圣村位于射洪、三台、盐亭交界处,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是省级四好村、市级文明村、省级示范农民夜校推荐村、六联机制示范村。2019年村建制调整后,原九圣村与原青龙宫村合并为九圣村,总人口579户、1936人。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贫困户全面脱贫销号。

大事记

●2014年九圣村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53人,贫困户发生率17.2%

●2017年底,整村退出摘帽

●2018年7月,引进南充绿正农业公司集中流转土地250亩发展麦冬、榨菜、甜玉米种植

●2019年10月,青龙宫村、九圣村整体合并为九圣村

●2019年12月,全村剩余4户8人脱贫销号

●2020年7月,九圣村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这几天,射洪市复兴镇九圣村热闹非凡,各种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干部群众欢聚一堂,用欢乐的舞蹈展现贫困村脱贫后的新生活,用优美的歌曲颂党恩。

“我们村的老乡就是有股不甘贫穷的拼劲儿,搞建设、抓产业,样样不落后其他村。”九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谢凤鸣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九圣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部门的帮助下,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多元发展。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贫困户全面脱贫销号。

建设活动阵地持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以前村里想搞活动都找不到合适的空地,更别说通过活动宣传政策、凝聚人心了。”谢凤鸣说,2017年,九圣村在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捐资帮助下,筹资建成了350平方米的九圣村党群服务中心,包括天遂九圣村示范卫生室、文化室、妇女儿童之家,以及村两委办公阵地、群众服务中心。

活动有了阵地,村民们自发组建了三支文体队,每晚在文化广场和文化排练室开展文体活动,带动了全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村文体队积极组队参加全镇文艺调演,主动与周边镇、村进行文化活动交流。通过一场场活动,文体队把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传递给了每一户贫困户,逐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在脱贫攻坚中,九圣村特别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攻坚感恩教育。村党支部坚持开展“领导干部进村讲、村组干部进社讲、帮扶干部进户讲、人民群众进夜讲”的“四进四讲”感恩奋进教育。同时,表彰感恩奋进之星、农民夜校星级学员、四好户以及“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热心公益好人”等身边好人,持续弘扬九圣村民风淳朴、和谐友善的优良传统。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九圣村曾经一度常年缺水,让当地村民非常苦恼。“以前我们吃水用水都必须到山上去挑,遇到干旱时节水量更小,根本不够用。”村民贾万邦说起以前扁担挑水的日子记忆深刻。

脱贫攻坚工作中,九圣村通过争取帮扶部门支持和发动村民自筹,修建了一座集中供水站,把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村民们都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现在好了,水龙头一拧就有水,大家用水方便、放心。”贾万邦说。

九圣村道路条件不是很好,有些有意愿到村发展产业的企业,看到村里的道路情况后都打起了“退堂鼓”。

要想富,先修路。九圣村利用各类基础建设政策,全村硬化公路13.8公里。不仅如此,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九圣村通过集中安置、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土坯房整治等全面改善了住房困难户生活居住条件;通过卫生健康扶持政策,解决了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大幅减少了因病致贫户家庭支出;通过各级教育扶贫政策,全村无一辍学学生。

发展特色产业充实百姓“钱袋子”

11月25日,在九圣村村委会不远处的榨菜基地里,村民李成英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以前没有技术,就是传统耕种,收入很低,除了本钱剩不了多少。”李成英说,从前两年开始,她就在基地务工,每年可以挣到1万多元。

2018年7月,九圣村引进南充绿正农业公司到村流转土地300亩,用于发展榨菜、麦冬和甜玉米种植。2019年底,村里增收总金额30万元,其中土地保底分红10万元,群众务工总收入约20万元。村集体采取“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入股分红”模式,于2017年7月建成占地200余亩的九圣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场,养牛棚面积320平方米,总投资40.4万元。目前养殖肉牛16头,养殖土鸡220只,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68万元。

与此同时,村两委还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五小”产业,增加收入。村第一书记薛成表示,九圣村将积极落实各级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村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持续增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培育村文明新风,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返乡创业者范文平:

不服输不言败变身养殖大户

范文平今年57岁,从他斑白的头发、洗得泛白的牛仔工装、沾满泥灰的粗布长裤的打扮来看,谁也无法将他和一个年入数十万元的养殖老板联系到一起。今年1-9月,范文平的养猪场销售仔猪300多头,按均价2000一头计算,仅此一项便收入60多万元。

2006年,范文平拿出积蓄,买来4头猪仔建起了猪舍。赚来的钱除了满足自己家用,其余部分则全部投入到扩大养殖规模中。到2019年,养殖场已拥有能繁母猪38头、肉猪近300头。

范文平的创业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范文平养殖场的猪染上病毒,无一幸免,让他心痛不已。然而这个倔强的农家老汉在对养猪场彻底消毒后,又拿出自家所有积蓄,买回数十头母猪和猪仔重新开始。

这一次,范文平养得十分小心,对每一个防疫环节格外重视。今年上半年,猪仔的价格最高达到2800一头,范文平相继卖出300余头。“保守估计今年还能出栏300头肉猪,加上卖牛的收入,还能挣30多万元。”范文平说,如今一切又重新步入正轨,自己也将利用养殖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脱贫代表贾诗虎:

我还要更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

“这全靠党的政策好,今年上半年,通过养猪我收入3万多元,现在仔猪和育肥猪又要出栏了,预计今年还可以再增收3万多元。”见到记者的到来,贾诗虎打开猪舍大门,向记者展示了一窝刚下的猪仔。

曾经的贾诗虎是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一家人全靠种地为生,加上女儿患有心脏病,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而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村干部在不断与贾诗虎的接触中发现,他家致贫的根源并非疾病,而是一家人的懒散和对财务没有任何计划。

摸清贫困根源后,村里对贾诗虎开展了精准帮扶,不仅为他家送鸡苗、送技术,还组织村民为他修缮摇摇欲坠的房子。在村干部开展的一系列扶志教育举措下,贾诗虎为自己曾经的懒散感到羞耻。2017年,贾诗虎用30000元小额扶贫贷款,买回能繁母猪开始搞养殖。

今年上半年,贾诗虎的母猪产仔22头,仅此一项,全家进账3.6万元。这样的收入,让他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如今,贾诗虎越干越有劲,他并不满足于养猪带来的收入,还饲养了35只肉鸡,同时田里的农活也没有落下。今年上半年,贾诗虎一家收获水稻3500余斤、玉米1500余斤、油菜700多斤。女儿也在村干部的推荐下,到附近的餐馆打工,从事轻体力劳动,全家年收入再增加近30000元。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才知道,勤劳致富真不是一句口号。”贾诗虎感叹,“以后还要更加努力,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

抓好产业就业让乡村变得更美丽

——访复兴镇党委书记鲜艳君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复兴镇狠抓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对标‘村五有’‘户六有’,夯实基础改面貌,持续用力补短板,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据复兴镇党委书记鲜艳君介绍,在基础保障方面,2014年以来,先后争取上级和社会捐赠等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修补村级道路6.3公里、组级道路9.8公里,增添错车道230余处,使各村交通贯通交错,通村硬化路全部达标;新建、改建标准文化室4个;新建联村卫生室1处,完善卫生室改、补建3处,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

在助农增收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做到了户户有项目、户户能增收。建设了一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扶贫特色产业。加大对贫困家庭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工作,拓宽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增收渠道。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收入模式,“产联式”“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村集体+农户”等多种脱贫增收模式初见成效,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起均达到3万元以上。

截至今年10月动态调整后,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807户1953人均已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6.28%降至0%。

鲜艳君表示,下一步,复兴镇还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指导,确保力量不减,工作不断;继续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帮扶力度不减。通过开展农产品特色展示、微信带货等方式,确保脱贫群众增收有保障。同时,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建立健全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盯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稳岗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下大气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变得更加文明、更加优美、更加宜居,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幸福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实打实奋斗出来的。九圣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变化最大的,是贫困群众的思想,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在九圣村,像贾诗虎这样的贫困户并非个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许多贫困群众都找到了增收门路,拔掉了“穷根”。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九圣村进行了一场很好的实践。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亦或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当地的贫困群众不仅把自己当成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把自己当成参与者,这个过程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不易,换来的是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只有让贫困群众的心真正热起来,脱贫攻坚才能打好收官之战,才能兑现“全面小康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

□刘洋全媒体记者侯跃黄铂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