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侯跃
刚刚闭幕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遂宁的优异表现赢得主办方、参展客商和逛展市民的认可和赞誉,展厅面积、参展企业、展销产品均创历史新高。
亮眼的表现,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9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90.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8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这五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出口生猪质量安全示范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等10余个国、省现代农业品牌;
这五年,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列入全国整市试点,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被列入全省试点,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粮食扩面增产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等相继在遂召开,“遂宁经验”得到推广;
这五年,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长江禁捕退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和生猪产能恢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代表四川迎接国家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动遂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今年,全省首批(2019年度)35个现代农业园区“上星”,我市两个园区跻身“省队”。船山区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五星级园区,在全省8个五星级园区中排名第三;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三星级园区。
园区“上星”,激发发展动力。2018年,我市开启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全市以农环线为链,串点成片、相连成带、集带成面,扎实推进45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核心区面积598平方公里,辐射面积2064平方公里,形成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建成2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一环两区七带多园”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20年,新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提档升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园区示范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我市大力推进精品粮油、绿色菌菜、特色畜禽等“10+3”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成特色产业园区25个、特色产业基地189.6万亩。
我市成功吸引一大批社会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有高金、齐全、美宁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91家,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余个。
各地在园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动重要改革事项在园区先行先试,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猪肉分中心、四川省生猪无抗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酿酒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服务站点,立体式养殖模式、红苕生态窖藏等一批创新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标注出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高质量。2019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9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6%,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964元。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奋力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过去沼气池在屋后,现在它进了博物馆。”在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沼气博览园”即将建成。近年来,海龙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路线,加快打造“1974乡愁海龙”乡村品牌,曾经的“沼气建设大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1151”工程,推进天福—红江—常乐—沱牌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加快50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在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土地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探索路径。
围绕乡村振兴,“田野改革”持续推进。我市圆满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911个、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720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颁证率达99.83%。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基本适应。在全省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为94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7.1亿元,贷款余额4.63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阡陌间。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6家,农民合作社3117个、省级示范社148个,家庭农场6155个、省级家庭农场111个,6家农民合作社入选全国《2020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2020年,我市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03家、家庭农场2733家。
产业扶贫撑起贫困地区“脊梁”。我市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化、项目管理清单化、帮扶效果可量化,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清单,323个贫困村有正常经营产业项目727个。持续完善“持有资产+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广“五金”模式,带动贫困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有效盘活和经营村集体资产资源,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坚持品质为先质量兴农,充分运用展示展销平台,持续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2019年,在第七届四川农业合作发展大会暨农博会上,我市宣布“遂宁鲜”出口产品标准指南,标志着遂宁优质农产品朝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迈出重要一步,为促进遂宁农业品牌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自此,越来越多的“遂宁鲜”农产品走出国门,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农业好品牌是“种”出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5项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建立认证奖补机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83个。
品牌建设与保护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推动“遂宁鲜”品牌打造,建立完善品牌保护协作机制,全面落实商标注册、地标认证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遂宁鲜”成功注册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发挥“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会员企业抱团发展,产品涵盖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果药材、食品饮料八大类1000余个优质农产品。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遂宁鲜”与其他品牌的战略合作,积极参加展会营销,成功举办第七届四川农博会主题市活动,参加重庆农交会、绿博会等重大展会50余次,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推动线下门店和线上商城融合发展,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建设直销渠道,重点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建成“遂宁鲜”展销店6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大型超市专销专柜30余处,官方商城上线特色农产品340余种。2019年,“遂宁鲜”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达62亿元,同比增长10.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