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勤勉劳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可爱的劳动者,以他们的乐观、奋斗精神,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
他们在各自的坐标中,怀揣梦想,默默散发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光芒。
他们是最平凡的劳动者,也是最可爱的人。
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遂宁因他们而变得更美丽!
■全媒体记者廖媛媛贺建平吕苗
“每天至少12个小时奔忙在路上”
人物:杨超倍身份:快递员
梦想:努力工作,让家人住上大房子开上新车子
杨超倍是遂捷通(原圆通快递)的一名快递员,入行四年的他已成为同事们口中的“杨哥”。
每天他至少要完成两三百件包裹的派送,如果遇上网购高峰期,包裹的数量还会增多。
“每天晚上9点前能下班就不错了,工作的这12个小时,我们几乎每一刻都在送或者收揽快递的路上。”杨超倍说。
“下雨天和夏天最恼火。一到下雨天行动不便,雨天路滑还不能着急,怕快件淋湿。而炎热的夏天也非常难捱,顶着烈日跑,衣服和背包都湿透了,特别是进大楼送件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进电梯,身上全是臭汗味。”杨超倍说,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感谢也成了他最大的动力,许多市民对他的态度都很好,很多人收到包裹会不停地说谢谢的。疫情期间,还有热心市民给他们送口罩,让他“有点小感动”。
“现在我有一儿一女,大的6岁,小的两岁,作为人父,我应该努力工作,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好的生活。”杨超倍说,现在他们一家四口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他希望通过夫妻俩的努力,换一套大房子,再买一辆新车,幸幸福福生活。
“把责任区打扫干净就是我的责任”
人物:刘明双身份:环卫工人
梦想:发挥余热,为城市环境奉献力量
走在遂宁的大街小巷,看着干干净净的街道,心情便愉悦了几分。街道的干净离不开遂宁环卫工人的付出,63岁的刘明双便是遂宁环卫工人中的一员。
每天早上5点过,刘明双便出门,到自己责任区开始一天的劳动。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努力,刘明双基本完成责任区域的第一次清扫工作。接下来,他会对责任区进行巡回保洁,确保路面的全天候整洁干净。
一把扫帚、一个撮箕、一把火钳、一个铁锹……他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清扫被市民丢弃的纸巾、宣传单、烟头等垃圾,时不时地提着满满一撮箕垃圾倒入垃圾桶,“每天主要是保持日常保洁工作,排查清理卫生死角,对小街小巷内的零散垃圾进行清理。”说话间,刘明双娴熟地挥舞着扫把,动作干脆有力,很快就把零散的垃圾清理掉。
“把我负责的路段打扫干净,就是我的责任。”在刘明双看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确保责任区域干净、整洁,他就满意了。“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清洁街道这个工作还是能胜任的,也算是发挥余热吧,为城市环境奉献力量!”
入行27年万次抢修零差错
人物:熊长春身份:燃气抢修队队员
梦想:愿平安走进千家万户
“把焊接工具给我,漏气区域需要马上处理。”4月28日,在船山区永兴镇一处燃气低压管抢修现场,熊长春正忙着焊接。
熊长春是四川华润万通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抢险队的助理主任。进入抢险队的27年来,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他所负责的10000余起燃气抢维修任务中未出现过焊接质量问题。
“当今技术性人才是刚需,我们这行则需要更高的专业性和临时处置反应能力。”2017年,熊长春组织创建了“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制定出了5个制度守则,夯实了工作室管理基础。以此为平台,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比武活动,先后培养11名员工取得PE焊接岗位操作证,为技能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熊长春和队友先后成功处置险情130余处,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安全重于泰山,作为一名燃气抢修员,不能有丝毫退缩。”如今,熊长春依然奔波在燃气抢险的第一线,为百姓的安全用气保驾护航。
“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
人物:林雪梅身份: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灵应寺社区工作人员
梦想:让居民过上幸福和谐生活
林雪梅是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灵应寺社区工作者,她常年忙碌工作,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孝老爱亲、关爱留守儿童、处理家庭纠纷……
多年来,林雪梅长期奔忙在辖区的各小区单元楼栋,因为事情繁琐,很多时候都顾不上家里。1月23日,林雪梅所在社区上报有武汉回来的业主,她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并根据业主信息建立台账,忙到深夜才想起这天是她儿子的生日。
“妈妈总是忙于工作,让我最开心的是我可以参与到妈妈的工作中,有更多时间和妈妈在一起。”林雪梅的儿子对妈妈的工作似乎有些不理解但又心生敬佩。为了安抚儿子,有时林雪梅就带着儿子一起参加工作中的一些活动。
截至4月29日,林雪梅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达1545小时。“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工作的热爱,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了林雪梅生活的一部分,带着这份热情,如今的她依然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为居民的幸福和谐生活日夜奔波。
90后新农民种地用上新技术
人物:彭巧身份:农民
梦想:创建农产品品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站在合作社的田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禾苗,90后的彭巧脸上满是喜悦。
2012年12月,彭巧发起成立了遂宁市安居区巧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水稻种植的第一年,彭巧就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学费”。
“那年7月份,水稻长了一种叫做迁移性病害稻飞虱的病虫。最开始没引起重视,结果造成了十多亩水稻几乎绝收。”彭巧立即请来专家传授经验和技术,并熟练掌握了水、肥、药、机、技与耕种收到运销全流程规范化操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彭巧的合作社也由最初几个人发展到现有社员77名,各类农机具50余台套,合作社年作业能力达20000亩……
今年,彭巧学习应用最新的3D打印覆膜有机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同时还购置了农用无人机,用于水稻直播以及农业产业的植保。通过应用多种农业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地力保护性耕作进行现代循环生态种植。
“今年,我们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种植有机绿色粮油,创建国家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彭巧希望,通过他的带动,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一起共同富裕。
“奉献是医生的职业要求”
人物:王幸栓身份:医务工作者
梦想: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善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有奉献精神,这不是唱高调,而是职业要求。”遂宁市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王幸栓认为,医生首先要解决好患者的问题,要想办法做到让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王幸栓是河北人,曾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医生,伯父和堂哥也都从事中医事业,他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研究生毕业那年,遂宁市中医院刚成立糖尿病科,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于是就过来了。”工作13年,遂宁已经成为王幸栓的第二故乡。
从医以来,王幸栓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内分泌代谢病专家,以妙手仁心解除患者病痛,成为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每逢王幸栓出专家门诊时,本市及周边城市慕名而来的患者经常排起长龙。
“我选择了医学,就会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作为一名医者,王幸栓肩负着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并一直以自己的努力履行着职责和担当。作为外省人,他每年仅春节回老家一次,为的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病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