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4小时待机的“扶贫热线小姐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她是一位普通80后,她为安居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24小时“待机”服务,被亲切地称为“扶贫热线小姐姐”——

她叫罗冬梅,安居区2008年大学生村官,2013年任白马镇花朝门村支部书记,2016年被聘为白马镇事业干部,同年8月被选派到安居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4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罗冬梅对安居区23个乡镇、484个村开展业务指导,使扶贫对象识别实现从粗到精的转变,使镇、村软件资料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她对安居区484个村、5.8万贫困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审核、清理,指标累计1000万余条,使数据质量实现从糙到准的转变。她走访安居区82个贫困村、200余个非贫困村、1000余户贫困户,用真情聆听贫困群众的心声。

日前,罗冬梅被推荐为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人员。

□全媒体记者曾晓梅

124小时服务的“政策通”

2016年8月,罗冬梅从白马镇到安居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到。从这一刻,她用年轻的肩膀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

4年时间,罗冬梅从扶贫“门外汉”变身“小能手”。一本本精准扶贫的书籍,一沓沓脱贫攻坚的文件,她精心琢磨;一个个新名词,一条条新政策,她牢记在心;扶贫手册、“一户一档”等基础工作,她了然于胸。在大家心中,罗冬梅就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活字典”“政策通”。

2019年9月21日,一个平常的周末。早上8点,罗冬梅在办公室忙碌地敲打着键盘。电话响个不停,她戴上耳机,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回复电话中的问题。

中午12:30,胃部传来一阵轻微的疼痛,罗冬梅才想起今天还没吃上一口饭。她泡了一袋方便面,一顿“狼吞虎咽”后,又开始工作,直到下午2点,她又急匆匆赶到即将退出的贫困村回音寺村和五琅坝村,指导村级资料归档工作。

晚上8点多,罗冬梅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简单地啃了个苹果,她又打开电脑,归纳总结下午指导村级资料归档工作发现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注意事项。

“冬梅,明天领导要去调研中兴镇响滩子村,你分析一下这个村贫困户中的老人户、低保户、外出务工人员等数据,晚上发给我。”新的工作安排传来。

晚上11点多,分析表做好了,罗冬梅一一核实准确才发送出去。

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电话,一天天看似平凡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罗冬梅用这样的“24小时”模式诠释了一个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2每天工作20个小时的“拼命三娘”

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从早上8点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对罗冬梅来说是家常便饭。一天早晨,同事上班,打开办公室门,看到罗冬梅蜷缩在两根板凳上睡觉。原来,罗冬梅加班到早上快6点才结束手头工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便在办公室简单休息一下。

2019年11月下旬开始,罗冬梅在省脱贫办集中清理国扶系统贫困对象相关数据。安居区在全市数据质量任务是最重的,是有的区县的三倍。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在集中审核数据的半个月里,罗冬梅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不间断、重复的审核操作,导致她的肩周炎发作。颈肩钻心地痛,手臂抬不起来,脚肿胀得鞋子都穿不下,罗冬梅几次痛得眼泪都出来了。但她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依然咬牙坚持。实在痛得受不了,她就深呼吸,用手使劲按痛处,然后继续工作。

同事们玩笑着说道:“冬梅刚来单位时是年轻漂亮的一枝花,现在成了无坚不摧的‘拼命三娘’。”同事间的调侃,从侧面反映了罗冬梅工作的辛劳。安居区的脱贫攻坚数据质量考核获得全国45名的好成绩,与她的努力密不可分。

3脱贫主战场是她的“诗和远方”

这些年,罗冬梅将心血倾注到工作上,对家庭却充满愧疚。

2016年,罗冬梅到安居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儿子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每天早晨她离家时,孩子还在睡梦中。深夜回到家,孩子已入睡。

2019年12月,在连续奋战几个月后,罗冬梅终于抽空去接儿子放学。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儿子已长得和自己差不多高,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罗冬梅眼睛发酸。这几年,她没有参加过孩子的一次家长会,没有陪孩子过一次儿童节……没能陪伴孩子成长,成为罗冬梅心头最大的痛。

不仅愧对孩子,也愧对父母。父亲60岁生日,说好陪父亲过生日的罗冬梅,因为工作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母亲做白内障手术,她一次也没能去医院照顾。

尽管如此,在罗冬梅看来,个人和家庭有再大的困难,和参与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和贫困群众一道努力奋斗共奔小康,让幸福的花儿开满每家每户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罗冬梅说。

罗冬梅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让全区82个贫困村顺利退出,5.8万贫困人口高效脱贫,就是扶贫干部的诗和远方。”

罗冬梅,一个24小时为群众、基层干部答疑解惑的“扶贫热线小姐姐”,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脱贫攻坚政策解读得透彻明白,用最贴心的服务助力贫困人群走出贫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