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军
乐山地处川南盆周,多苦竹,是故多苦笋矣。今以乐山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以苦竹冠其地名者甚多。沙湾踏水桥有苦竹沟,五通桥金燕有苦竹咀,市中区悦来有苦竹湾,市中区全福有苦竹碥,同乡还有苦竹槽,至于苦竹林和苦竹湾,有相同地名多处。
地名,乃是先民最先来到这里时,对这一地的称谓,地名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景物的特征来的。以苦竹冠名者多,说明苦竹之丰饶,苦笋亦丰饶!
黄庭坚寓居戎州(今宜宾)时,曾作《苦笋赋》。其时,嘉州亦产苦笋。黄庭坚几度从水路过嘉州,并在嘉州停留,还在嘉州留有《对青竹赋》,想必对嘉州苦笋亦有过详察。戎州与嘉州接壤,同属岷江流域,沿岸山形地势亦差无几,故宜宾亦产苦笋。黄庭坚在宜宾写出《苦笋赋》,实则涵盖了嘉州苦笋。
中国有竹300多种,惟苦竹味苦。春天生笋,夏天拔节,秋天成竹。大寒一过,春气开始萌动,埋在地下的竹根从节处开始萌芽。惊蛰前后,随着阳气上升,土中的蛰虫惊醒,苦笋就从地下破土,射地而出。待到冒出地面三五寸高时,就开始采挖笋。嫩笋肉莹白带黄,待长到一尺以上,由黄白转青色,味道也由微苦带甜,逐渐变为纯苦。夏天,笋子拔节猛长,直至笋壳剥落,昔日的苦笋变成青竹一竿,亭亭玉立,直指青天。若是一片竹林,则见万箭齐发之势。夏秋间,苦竹已蹿到一丈多两丈高,此时枝叶已全,竹林蔚然大观矣!
苦笋与苦竹,实为同一物矣,幼为笋,长为竹;幼味甜,长味苦。非文人以为品种有异。幼时在乡间,从三峨山中采得苦笋数根,拿回家盐渍凉拌,送入口中,味如黄柏川连,不堪吞咽。至此辨出肥土中之苦笋,肉厚嫩脆,味甜;山上之苦笋,因土壤贫瘠,“嘴尖皮厚腹中空,”味就苦。以是观之,非苦笋品种有异,出生地有异耳!
黄庭坚引古蜀人说:“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苦笋味苦,带有偏性,正好以苦味的偏性去对身体的偏性,于是便可入药。《食用本草》归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苦笋说:“苦竹笋,味苦、甘,性寒。治失眠,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使人健康。理心烦闷,益气力,利尿,下气化痰。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将干的苦笋烧研后加盐,可擦牙疳。”近代的乐山名医、中医教育家,首创柴胡派的苏稽人陈鼎三先生所编著的《医学探源》说:“苦竹笋治气逆而不足壅。”
苦笋由于性寒,热量不足之人慎用。故《辞海·生物分册》说:“味苦,不能食用。”
此是由中医的视觉看待苦笋,只可药用,不可食用。
然从人们的饮食生活看,则大有差别。或曰:苦矣,不堪入口!或曰:甘脆得当,小苦而反成味。在旧时代,一般民众吃苦笋的少。吃苦笋的一般是达官贵人,何矣?苦笋特别能化解油脂,消解热量,劳动大众成天出苦力,食物热量本不够身体消耗,还愁体内的油脂不能化解乎?黄庭坚虽是文人,也是达官贵人,腹内油水需排解,所以,苦笋之苦正合其意。
古人已经结论了苦笋不能吃,就连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前的《辞海》也说是不能吃的东西,今天却大行其道?正被人们猛吃,主要是今人的伙食中多了油、肉、糖,因此就需要苦味的笋来和它平衡,互相消解。是故古人不想吃的东西,今天变成了美味佳肴,人对自然界的感觉也在变。
今天下承平,经济繁荣,鸡鱼肉蛋奶已成百姓普通伙食,以至营养过度,中年人过早发福,体内堆积过多脂肪,腆肚翘臀,湿热严重,阴虚内热,口渴津少,更兼“三高”人群与日俱增,于是,苦笋的需求成倍增长。
苦笋摆满了各个菜摊。岷江河东任家坝市场,十年前就形成了苦笋批发市场。为了供应市场,近十年来乐山大力发展苦笋生产,乡间到处是苦竹,集中的有市中区的九峰、凌云,峨眉山的川主,和沐川几个号称万亩苦笋基地。苦笋还摆上了各大餐馆酒店,苦笋肉片汤,苦笋烧鸡鸭鹅兔等,开发出多种菜品。苦笋除供应本埠市场,还制成袋装、罐头,远销全国。
乐山苦笋由野蔌菜蔬,成餐桌佳肴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