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电影“回归”9年乐山影院“华丽转身”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从2004年乐山新村银河电影院以“院线制”亮相乐山以来,我市城市影院已发展到8家

○根据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乐山在全省率先提出“两个转变”,强化乡镇影院的试点和建设工作,做大乡镇电影“公益蛋糕”,受到省广电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乐山模式”迅速走红,全省各地影院纷纷来乐取经,竞相效仿

○2012年,乐山城市影院实现2400万元的票房收入,位列全省前5名■本报记者宋亚娟

2004年电影重回视野

“院线制”下的乐山电影新时代

2004年9月,随着美国灾难片《后天》以及《蜘蛛侠Ⅱ》、《怪物史瑞克Ⅱ》等影片陆续在乐山新村银河电影院上映,结束了乐山人1年多没有电影看的尴尬。乐山电影事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后,步入21世纪初期逐步走向衰退,乐山电影在2003年到2004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让很多影迷们感到寂寞的电影“空当”。

作为一种崭新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2004年乐山新村银河电影院所引进的“院线制”,其概念主要实行以院线为主,减少了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院线制”对电影院来讲,将使其更加规范化,能取得有力的供片支持。而对于观众来说,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国产大片,更可以饱览更多的国外优秀影片。

在“院线制”的强大支持下,以及乐山影迷的热切期待中,乐山电影“生机勃发”。从2004年仅仅一家电影院“独秀”电影市场,到2012年年底,乐山城市影院的触角已经由乐山中心城区延伸到各县(市、区)。除了中心城区的太平洋影城、华联影城、金杯影城、银河电影院,峨眉影城、沙湾沫若国际影城、马边太平洋影城、苏稽古桥电影院也分得“院线”合作的大蛋糕。

“2008年,乐山中心城区两家影城仅仅1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到2012年底,乐山8家影城票房收入突破2400万元,票房收入位列全省前五。”乐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电影管理科科长郑良文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乐山电影市场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在众多院线公司的加盟下,我市通过“合家欢,建立温馨家庭”等举措,加快了观影者向电影院的“集结”和靠拢。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在建的影城为夹江城市影院,而犍为、沐川、井研等地的影院建设工作也将逐步展开。

2013年“院线”加盟苏稽

乡镇上的首家“城市影院”

仿古的木质楼梯,醒目的影院标牌,每天滚动播放的“今日影讯”,位于苏稽古桥商业步行街的苏稽古桥电影院今年春节前试营业以来,目前已成为苏稽群众最为关注的一道文化风景。

作为旧城改造的一个部分,随着商业步行街的成功打造,原拆原建的古桥电影院让苏稽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电影院还在那儿,陌生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影环境完全变了。

“目前拥有两个放映厅,共百余个座位。增设了一个4D动感数字体验厅,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苏稽古桥电影院技术负责人罗学飞认为,在乡镇上建起来的这个电影院一点都不比城市里的影城差。“严格按照院线标准来建设,城里人能享受到的观影条件,这里都不缺。”

在最能展示影院技术优势的4D动感数字体验厅,罗学飞掀起了一个椅子的底座,原来这里暗藏“机关”。罗学飞介绍,这把特质的椅子能够根据剧情旋转运动,制造影片中的激烈氛围。而挂在体验厅上部的雪花机,则能模拟自然环境下的飘雪和下雨,仿真程度之高超,让观影者迅速进入真实的剧情当中。“4D其实就是3D与特效的一种完美结合,类似于一种电玩。”罗学飞解释,作为民营资本与院线公司的强强结合,古桥电影院力求在满足乡镇群众观影需要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青少年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

虽然在试营业阶段,古桥电影院依旧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上座率,春节期间播出的几部大片,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尤其是《西游:降魔篇》,苏稽人很喜欢。”罗学飞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观察,他发现喜剧片等国产影片对乡镇观影群体来说接受度相对较高,而目前上映的《007》、《霍比特》等外国影片苏稽人则反应冷淡。

“作为地处乡镇的影院,我们的当前目标还是培育市场。随着苏稽古镇的开发和大环境的影响,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罗学飞说,和位于城市的影院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头上顶着城市影院的帽子,苏稽古桥电影院目前的票价都比城市里的低,眼下主要通过打折等手段进一步激活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满足更多市民的观影需要,一系列电影惠民政策正在我市各大影院实施。以华联影城为例,从2009年开始至今,推行了“周二周三半价”,并且在一些节假日出台优惠政策,以电影专场等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电影消费群体的需求。

“两个转变”解决村民看电影难

乐山公益电影的“华丽转身”

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0年12月,“2131”工程正式实施。

在贯彻实施“2131”工程中,我市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两个转变”,即“由被动看到主动看,由站着看到坐着看”,彻底解决农村群众“如何看,看什么”的问题,从软硬件两方面加大乡镇影院建设。

2010年,我市在市中区棉竹、牟子、青平3个乡镇以一个点投资8万元的标准,3家乡镇影院拔地而起。在试点工作中,电影管理部门对上映影片进行提前公示,提高群众知晓度;将观影券提前发放,群众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影片,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电影。

“两个转变”当年收到了实效,在试点乡镇获得群众普遍好评之后,四川省广电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相继肯定了这一模式,“乐山模式”迅速在省内走红。绵阳、雅安、达州等地也竞相来乐学习先进经验。

2011年,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市加大力度建设乡镇影院,而乡镇影院也被纳入当年的市政府民生工程,当年新增乡镇影院17个。与2010年不同的是,2011年我市每个乡镇影院的投入已提高到10万元,硬件设施的强化,让乡镇影院离城市影院又近了一步。如今,我市乡镇影院达到28家,2012年,全市共放映公益电影26964场。

“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幸福感。”郑良文告诉记者,目前,全省都在着力建设农村电影监管平台,乐山今年也将着手建设。该监管平台可与省广电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实现信息交流对接,对放映节目进行数量和质量双渠道把关,同时还可以通过放映监控系统调取放映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数字电影广场”有序启动

坝坝电影的城市“升级版”

“乡镇公益电影这块,乡镇影院占了80%,另外20%是坝坝电影。”郑良文告诉记者,乡镇影院建在集镇中心地带,只能满足80%的农村群众,而另外20%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村群众,就需要放映坝坝电影来解决。“不给电影放映留真空地带,将乡镇电影放映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观影需求,我市相关部门发出《关于中心城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市区各繁华地段和县城区建设数字电影广场,并迅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确保各辖区居民看到电影(每个周六、周日放映),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作为农村坝坝电影的城市“升级版”,我市数字电影广场建设从2010年正式启动。乐山中心城区分别在乐山广场、沫若广场、嘉定坊进行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数字电影广场17个,放映时间一般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周末进行。

乡镇影院、坝坝电影,以及数字电影广场,构成了我市公益电影的三大主体。而作为承担全市农村公益电影和数字电影广场放映工作的乐山市惠民数字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管理规定,实施对各放映队的管理(院线公司直接管到放映队减少了中间环节),并与各放映队签订年度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合同书,同时下达放映目标考核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院线公司不定期地深入到各乡、镇、村的放映点现场,对放映目标考核书规定的内容,逐项进行检查、打分,对未按照放映目标考核书规定的内容进行扣分,由放映员签字确认,年终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好的,处罚差的、直到取消次年的放映资格,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健康开展。

“在积极推进城市影院和公益电影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将电影带进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郑良文介绍,2008年,我市相关部门印发了《乐山市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在峨眉山市举行了全市中小学影视教育放映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放映活动的带动下,我市校园掀起了观影热潮。2012年,全市共在学校放映电影516场,观影学生达到15.9万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