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金波文/图
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8.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6亿元。今年1—7月,累计接待游客39.76万人次,同比增长7.84%;旅游综合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12.8%……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看原生态、玩狩猎场、吃生态鱼”为独特旅游功能定位的川南“绿色明珠”——沐川县,围绕“一心两线”旅游开发格局,通过软硬件打造,实现了旅游人数、综合收入的比翼双飞,推动该县旅游业的大发展。
打造“一心”
提升整体对外形象
作为沐川旅游的核心产品,“一心两线”中的“一心”,指以县城为中心,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精品宜居县城,形成最具吸引力的游人集散中心;“两线”,即沿国道213以“沐川竹海”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和沿省道103以“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为代表的户外运动体验旅游线。
由于担当着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和基础性功能,“一心两线”中“一心”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进行打造和建设也尤为迫切。
“2010年9月,通过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全县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沐川县旅游局局长赵进东告诉记者,该县以此为契机,整个城区绿化和生态建设随即进入快车道。
资料显示,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中,该县先后完成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沥青罩面工程、绿化工程、文化馆、体育场、碧水丹霞步游道等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全县旅游整体对外形象。
为了做好“一心”,该县还充分利用城乡统筹、近郊建“综合体”的发展思路,在县城驻地沐溪镇成功打造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实现了乡村资源和景观的有效整合。
“目前,在桃源山居内正兴建休闲桃源山庄;改扩建后的桃源山居农家乐,已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喜迎八方客。”赵进东介绍。
推进“两线”
形成境内环线游
“看原生态,玩狩猎场”,更多的指以沐川竹海、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为核心的“两线”游,是该县旅游因势利导、走差异化之路、实现融入“峨眉朝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观竹海、雷波游马湖”的两张“王牌”。
对第一张“王牌”的打造,自然是沐川竹海。
“投资1353.46万元,建设大小项目67个,已经完成第一期‘一环线两大门八景点’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投资主体——沐川县三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主要包括建成18公里公路环线,打造主要景点10个,新建步游道5000米,建成景区内停车场8000平方米、厕所8个,完善景区内标示标牌和休闲附属设施10余处等。“通过建设,使竹海内的萧洞飞虹、碧海丹霞、永兴湖、僰人洞等著名景点更显魅力”。
对于另一张“王牌”——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的打造,该负责人介绍,将主要依托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以狩猎、休闲度假为主的特种旅游或新体验旅游项目,最终发展成西南最大的具有特色的特种旅游基地和户外活动中心。“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
除此之外,在以沐川竹海、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为核心的景区县内旅游小环线上,舟坝库区、黄丹溶洞、金王寺等旅游点项目,目前工程建设也都在有序推进中。
培育人文
软环境助力旅游发展
如果说自然美景是景区的载体、让人沉醉,历史人文则是景区的灵魂,让人流连。为硬件设施注入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选择。
沐川拥有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茶文化,以及草龙、竹编工艺等地方民风民俗。正是通过对这些“软环境”的充分挖掘、培育,沐川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得到进一步凸显,进一步推动该县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和旅游资源的整合。
“除了按照‘三古三原’(即古寨子、古商道、古寺庙和原生态环境、原生态设施、原生态美食)特色,启动打造总投资1.2亿元的‘沐川竹海4A级景区开发工程’外,我们还积极挖掘和开发竹编工艺、草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赵进东介绍,在竹编工艺方面,目前已成功引进“簧木神品”竹编工艺销售商店1家,专门从事竹编技艺传承和工艺品生产,开发出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竹编工艺品、竹木雕工艺品、产品竹包装等产品种类200余种,开启了弘扬竹文化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沐川草龙也正逐渐向旅游纪念品方向发展,尤其是精心编织的0.4米以上、1米以下长度不等的系列草龙,已经成为该县馈赠远方来客的上等礼品。
为了推进软环境建设,确保旅游业有序发展,该县还按照“生态沐川·人文之美”的主体形象定位,先后通过举办文旅系列活动、旅游推介会、制作宣传画册等形式,大力提升生态旅游的市场影响力。
养生讲坛、千人品茗、桃园踏春、竹海消夏……今年3月以来,随着更加丰富的系列文旅套餐活动的开展,一个更具魅力的生态沐川旅游形象,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中外游客的眼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