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兴鑫张清实习生孙金芳
4月8日,我市部分社科理论和文艺工作者聚集一堂,畅谈对“乐山精神”的理解和体会,现摘要刊发座谈会发言。
段声策(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乐善”彰显了乐山人善良淳朴、乐善好施的品行。“至美”既含有乐山环境、景色的自然之美,又包含了人文之美,“至”含有“追求”之意,体现了乐山人追求美、喜好美的精神需求,体现了美丽乐山、美丽中国的取向。
“创新”既是世界的,也是乐山的,没有创新精神,没有现在的乐山,没有创新精神,乐山没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一致性。“力行”含有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了乐山人新时期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追求。“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也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艰苦奋斗、勇于实践”的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
要把乐山精神转化为大部分人认同的城市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地宣传、弘扬“乐山精神”,才能使之内化为指导市民不断前行的强大正能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薛建平(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一是“乐善至美,创新力行”语义贴切,完整全面。分别从物质文明角度、精神文明角度、人的能动性视角等几个方面对乐山精神加以全面概括,既体现了乐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又蕴含了乐山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性格心理。
二是“乐善至美,创新力行”内涵丰富,概念清晰。“乐”既表达了乐山的“乐”,又暗合“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乐山人的精神境界。“善”既切合了“广结善缘”的乐山人开放性格,又体现了乐山佛文化的核心要义。“乐善”既阐释了“从善如流,善行天下”的乐山人的精神面貌,又与“乐山”谐音,巧妙地宣传了乐山,而又不见“乐山”的俗套。“至美”既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美不胜收,又反映了建设“美丽乐山”的时代追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乐山人“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创新精神的贴切概括。“力行”,在乐山人身上有着很好的传承,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扬光大,是推动乐山“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的精神动力。
三是“乐善至美,创新力行”这八个字总体上说平仄对仗,比较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易于传播,便于流传,不见“乐山”而又很好地宣传了乐山。
黄小平(市委讲师团团长):
“乐山精神”是乐山这座城市的灵魂,是乐山市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是展示乐山形象、引领乐山发展的一面旗帜。“乐善至美”,心中有善、善始善终、大善大美;“创新力行”,即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奋力前行。
“乐山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乐山精神”的核心则是从善如流、善行天下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乐山精神”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既是一脉相承,又是生动实践。“乐山精神”体现了“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乐山精神”既反映了乐山山美水美的自然禀赋,也反映了建设“美丽乐山”的时代追求。二者同工异曲,交相辉映。“乐山精神”体现了乐山人民的价值取向。乐山有26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峨眉山、乐山大佛蜚声中外,乐山佛禅文化丰富,“善”的理念和“美”的禀赋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乐山人历来重视广结善缘、开明开放,特别勤奋务实、身体力行、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新生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正是“乐山精神”的最好诠释。
王素英(市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乐山分院院长):
乐,凸显了“乐山乐水”的地域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厚的文化,造就了乐山人以轻松的心态、豁达的品格、悠闲的生活方式,享受自然,感悟人生,是乐山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真实写照。
善,展示了乐山人“上善若水”的尚善品行。这既是对乐山人自古在佛禅文化的感化下,晓天道,存善心,行善举的客观总结,又是着眼未来,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倡导与人为善积极向善,共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至美,表达了乐山人“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既是对“乐”与“善”人文积淀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乐山人民对共建“美丽乐山”的共鸣和深化,更表明了乐山以美丽发展为取向,在“五位一体”建设中激流勇进、敢搏潮头的坚定决心。
创新,呈现了乐山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贯穿于乐山精神的始终。今年,市委把全市工作主题定为“改革开放年”,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责任担当,对乐山市情的理性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准确把握。
力行,体现了乐山人“竭力而行”的务实作风。首漂长江,当先股市,无不体现乐山人敢想敢为、勇于实践的胆识和魄力。乐山人民必须秉承和发扬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才能在乐山奋力推进“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中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王大华(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我赞同将“乐山精神”概括为“乐善至美,创新力行”。“乐善至美,创新力行”蕴含了乐山水秀山灵的特征,体现了乐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乐山人当今的时代精神。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乐山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出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质。乐山三江拥抱,群山环绕,可谓城市在山水中,森林在城市中,在中国的城市中独树一帜,于是就有了海通开凿世界第一大佛,于是就产生了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于是就有了当代乐山人在改革开放中不甘人后敢于创新奋进,于是就有了乐山人对善和美的不懈追求。“乐善至美”让我们铭记着历代先贤留下的灿烂辉煌,让我们满怀着美好的梦想经营精神和安居的家园,“创新力行”让我们追逐时代的大潮奋力前行。
曹玉富(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
总的来说,这次征集活动行动快、范围广、影响深。“乐善至美,创新力行”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独有的地域特色。“乐善”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乐善好施”这句话。“乐善”既体现了作为佛教圣地的峨眉山、乐山大佛的文化禀赋,又与“乐山”巧妙谐音,这在全国各城市精神中是独有的独特的。二是厚重的人文精神。“善和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广结善缘、善行天下,山美、水美既是乐山这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精神,也是大自然对乐山的厚爱,而且代代相传。从海通法师化缘建大佛到支援抗战内迁,从三线建设到捐款“5·12”汶川大地震,都体现了乐山人民求善求美的无私奉献。三是鲜明的时代强音。“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正处在时代发展关键时期的乐山,“创新”不可或缺!“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需要创新;乐山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更需要创新。创新不是口号,更待力行。力行既要求全体市民身体力行,也体现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感。
杨静(市委党校副校长):
在“乐善至美,创新力行”这个“乐山精神”的表述中,创新赋予了乐山精神最具特色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
乐山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热土。过去的创新对推动乐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山未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创新。所以说,创新赋予了乐山精神最具特色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乐山在创新方面应该致力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持续不断的活力。
甘良(市文联常务副主席):
“乐善至美,创新力行”,这八个字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有个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充满激情的前进号角。“乐”巧妙地体现了乐山是一座旅游城市,展示了乐山的休闲、快乐,与“乐山乐水乐逍遥”不谋而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也是乐山人从善如流的具体体现;“美”,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山美水美,是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乐善至美”,体现了乐山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创新力行”,则要求广大群众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乐山发展上立意新、目标高、眼界宽、步子实,为建设“美丽乐山”贡献力量。
陈天柱(乐山师院政治学院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乐山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乐山是古蜀文化发源地,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是享誉世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乐山最有独特性的标志。
乐山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山美,峨眉天下秀;水美,三江汇流;人文,文豪辈出。“至美”充分体现了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特征。同时,“至美”也蕴含了乐山人建设生态文化的现代发展理念,以及实现“美丽乐山”的美好梦想。
“创新力行”充分体现实干兴邦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乐山鲜明的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追求,是实现“美丽乐山”梦想的强大推动力和根本保障。
徐燕平(乐山广播电视报总编辑):“乐善至美”涵盖了乐山的乐感文化、佛教文化及自然山水特性,概括提炼不错。乐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总体特质,在乐山人身上体现尤盛。乐观、幽默、讽刺、自嘲、会想、会活,适应性极强。“善”字既彰显了乐山人的爱心善德,也定义了乐山峨眉山的佛教历史与当代价值。“至美”是对本土山水极其自信的表达与肯定。老天爷厚待乐山,山清水秀,丰欠无忧,我们的感恩与守护是否无愧呢?
“创新力行”作为一种主导与提倡,具有励志励行的正能量。
孙忠明(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
“乐善”取自《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1200多年前,正是海通法师积德行善,修造大佛普度众生的壮举,得到嘉州民众热烈赞同,纷纷慷慨解囊,募捐善款。在共建“美丽乐山”的新时期,乐山儿女始终追求尽善尽美,力争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创新力行”是对乐山城市精神的形象写照。且不说古有海通率众生“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建造大佛的壮观场面,更有20世纪初跨出了“逆反者第一步”的郭沫若,还有那敢为天下先首漂长江的尧茂书。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力行”的形象,正是乐山儿女追求创新,真抓实干,身体力行,敢说敢为的写照和缩影。
陈德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学会会长):
乐善好施,广积善缘,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真谛。世间一切,都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恶而沉沦,种下善因,结出福果。乐善之举,在当今更应倡导践行。以佛禅文化为代表的乐山历史文化、民情风俗,通过与乐山谐音的“乐善”二字也得到了完美彰显,山水风光秀丽的嘉山嘉水,被推到了“至美”高度,成为乐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崇高目标,展现出建设“美丽乐山”宏伟蓝图。“至美”也可以说是乐山人民共同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创新力行”则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敢为天下先”的探索改革精神在乐山人民身上前仆后继,代代相承。坚持不断创新,必须付诸行动,身体力行,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实干,共同奋斗,才能尽早实现乐山的跨越发展美丽发展,在追逐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郑自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乐善”不仅仅是善行天下的理念,“乐善”之乐颇有内涵,可以理解为“乐乐不殆”,展示乐山人坚定不懈的信心;可以理解为“乐天知命故不忧”,也就是说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善是一种崇高境界,一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对历史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都是善。至美,反映乐山人在改革大潮中的时代追求和高品位的人格完善,天地之大美体现在我们奋斗的理念中。
创新力行,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担当。要像天空那样气象高远,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像大地那样有广大胸怀,承载万物。在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实践中,弘扬乐山城市精神,引领城市不断发展,提高乐山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
徐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乐善”,乐山的代表符号是乐山大佛、峨眉山,二者的核心价值是佛文化。佛文化宣扬的是“善”,结善缘,做善事;“至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我们这一代,而且是以后几代都要一直追求的东西,很多人说乐山很美,山好水好,更重要的是人好,人好主要表现的就是精神层面,会让他人感觉很和善,乐于助人,很和睦。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普贤菩萨坐在大象身上?是因为大象最能负重,最能远行。因此,“创新力行”里说到“行”就是负重行远的意思。“创新力行”的精神必将激励乐山人民改革创新,美丽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