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祝寿林:“是与不是之间”的“鸡世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邓里文/图

寥寥数笔,自然挥洒,就在宣纸上勾勒出了一只亭亭而立的雄鸡。看似简单的几笔,却是画家祝寿林多年学习、观察、写生、操练后的一种厚积薄发。但祝寿林告诉记者,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学的内容太多了。“在书画艺术世界,常常有很多‘第一’或‘之最’的先河说法。如绘画艺术界公认的,齐白石是画虾第一人,任伯年是画猫第一人,徐悲鸿以奔马享名于世,黄胄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对于这些书画家的领悟,渗透着画家祝寿林对其深深的理解和诠释。日前,记者走进了祝寿林的“鸡世界”,分享其绘画中的苦与乐。

“阴阳五形”与绘画哲学

60岁的画家祝寿林,是土生土长的五通桥人。茫溪河畔长大的祝寿林,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在孩童时代,他就开始用稚嫩的笔墨,在白纸上画画,到中学时,他的画在学校就小有名气了。学建筑投计的他,毕业后分配到广元铁路局,后来调到五通桥的川康毛纺厂,从事工程技术平面设计工作。这与自小喜欢画画的他对上了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文人书画艺术。

1988年春节前夕,五通桥书画家文化下乡到金山镇,祝寿林陪同著名画家李道熙、何康成现场作画,道熙先生从传授技法入手,给他画了一幅《吉羊图》,他被先生苍劲老辣的神笔所震撼,“画繁易,画简难”,道熙先生的艺术观点更是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一次他是亲眼目睹何康成先生画鸡公,公鸡红冠抖翘,昂首挺胸,其形状一下子征服了他的魂魄,观察师法自然,对两位前辈同乡画家产生无比的崇敬感。从此,祝寿林不断临摹李道熙、何康成的画集,研究画艺,受益匪浅。学习和掌握王羲之、齐白石、徐悲鸿、黄胄、李道熙等大师们的书画风格,从中不断吸取营养,尤其是对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深有研究。“绘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尤其画鸡在‘是与不是之间’领悟。还阅读一些美学、哲学方面的论著,也常常沉醉于历代大师的画选,结合‘阴阳五形’,领悟我国书画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笔墨的精神。”祝寿林告诉记者。

“废纸三千”只为绘画更好

祝寿林擅长画花鸟,也画猫、画羊、画小鸟、画老鹰,还画梅兰竹菊,山水风光,但对画鸡情有独钟。谈到画鸡,滔滔不绝,“鸡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家禽,雄鸡司晨报晓、雌鸡生蛋孵雏,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鸡’与‘吉’谐音,自古为吉祥之物。”“《韩诗外传》讲‘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为了画出鸡的神态,祝寿林长期外出写生,经常到农村、养鸡场观察,并一次次在农贸市场商贩卖鸡处停留良久,细致观察鸡的神态。就是在这样的观察和感悟中,鸡在祝寿林脑海中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画鸡的各种笔法、墨法交互使用,时而严谨细腻,时而洒脱奔放,丰实而不呆板,夸张而不草率。

“画鸡重在追求意境的提炼,准确把握对象之形,得其性、传其神,达到神形兼备。”“废纸三千”是画家祝寿林追求艺术完美的见证。为了画出鸡一个细微的神态,往往在草案上画出神态各异的数

十甚至上百幅的草案图。激动,兴奋,愤怒,安静,欣喜……赋予鸡世界生命的力量。《大吉图》、《斗鸡图》、《春晓》、《全家福》……浏览祝寿林的绘画有着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诗词的抒情性、节奏性;金石书法的线条感和韵味,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倾心的演绎,融合出了用笔豪放而风格清新飘逸的独特个性。

“绘画很苦”但很有乐趣

“绘画很痛苦,但是绘画给我带来很多乐趣。”“为了提升绘画艺术,我将用5年的时间学习书法和古诗词。古人留下了宝贵文化财富。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以颂鸡诗句提款,语意新颖,图文并茂,既充分吸收了传统绘画的营养,还有书法的节奏,现代人的意境,别是一番情态。”祝寿林告诉记者。

画如其人,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祝寿林依然保持着低调,他平和厚道、热诚实在,恬淡而不张扬。“要说做人,其实鸡身上的许多美德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这位潜心作画多年而无暇顾及名利的后起之秀,却鲜为人知,唯有周围的同仁朋友等知晓,赞称他为“祝鸡公”。

“祝寿林的画形神兼备,他具有驾驭题材的一种能力,展现了自己的良好发展和艺术潜力。”“祝寿林笔下的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动静相宜,生动活泼,形态各异,笔墨刚健,精神焕发。将鸡们的生动活泼,姿态千变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出了鸡独有的吉祥、勤奋、无私。不愧为‘祝鸡公’。”这是同行们对祝寿林作品的肯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