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大联张清文/图
为期9天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今(23)日落下帷幕,本届非遗节以“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为主题,旨在展示非遗魅力,交流保护经验,促进传承发展。非遗节上,乐山主题展馆的各项非遗项目展示及乐山主题文化活动日展演活动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好评,扩大了乐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项目展示:突出特色与互动性
非遗项目展示、展销,是参加国际非遗节的重头戏。本届非遗节,我市精选出市中区宋笔制作技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三大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在位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西城事”展馆区的乐山主题展馆进行展示。
乐山主题展馆内的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成果展,是乐山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要展示窗口。为了让乐山非遗资源深入人心,围绕此次非遗节主题,我市精心组织布展,在每一个项目展示中都设置了展示区、展销区和体验区,突出非遗的历史性、保护传承性以及和现场中外参展观众的互动性。
非遗节期间,乐山主题展馆内人头攒动,前来参观体验的宾客络绎不绝。除了已有的年画刻板,夹江年画研究所还精心赶制了老少皆宜的“十二生肖”题材刻板,让观众和来宾兴致勃勃地印出一幅幅生动的年画作品并收藏。在夹江竹纸制作技艺项目内,72道制作技艺流程里最考验手艺的“操纸”程序,让观众亲手体验造纸的艰辛和高超技术要求。在宋笔制作技艺展区,各种型号的宋笔琳琅满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引人入胜。展馆内,特邀的嘉州画派书画家用乐山宋笔和夹江手工纸现场挥毫泼墨,描绘出的乐山璀璨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受到宾客赞扬。有的观众也在展馆内的体验区,亲手拿起宋笔,在夹江书画纸上一试锋芒,并对宋笔及夹江书画纸良好的品质给予赞誉。
舞台展演:呈现非遗保护成果
6月20日,是本届非遗节乐山主题文化活动日。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西城事”广场展演舞台上,我市本土演员为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呈上了一场精彩的节目表演,动态地反映乐山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和乐山文化特色。
演出中,市中区民间狮舞、夹江民俗秧歌表演、马边“焰火组合”原生态民歌演唱、峨眉武术表演、展现夹江造纸及年画的舞蹈表演、峨边“彝组合”原生态民歌演唱、峨边彝族服饰与刺绣展示等融入乐山诸多非遗元素的节目轮番上阵,赢得现场阵阵喝彩。
当日的展演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场,虽然天空纷纷扬扬地下着小雨,但阻挡不了观众观看节目的热情,不少摄影爱好者们纷纷举起相机将舞台上精彩的一幕幕记录下来。
“乐山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这台演出很有地域特色。通过精心编排,将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动态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乐山更多的非遗项目,了解到更多的乐山文化。这种形式非常新颖,节目表演内容丰富,看点很突出,很精湛,非常精彩!”观看完展演,成都市民钟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为了本次展演,乐山市县两级文化馆为此历时三月精心筹备,在挑选演员、排练指导、音乐制作、服装道具制作等具体工作中注入非遗文化内涵,不断锤炼节目质量。参加展演的节目,充分挖掘了小凉山彝族文化和本土水墨文化内涵,其中彝族刺绣和彝族服装展示、夹江年画和造纸综合表演等节目是为本次展演特别创作的,艺术地展现了乐山非遗资源的文化魅力,让中外观众享受了文化大餐,进一步加深了对乐山的了解。
推陈出新: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据了解,本届非遗节我市参展的3个非遗项目仅是全市众多非遗项目中的代表。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数量繁多,文化多元、绚丽多彩、互动交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巴蜀大地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是乐山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据了解,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1名。
在推陈出新,加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宋笔制作传承人朱华业介绍,现在主动来学宋笔制作的年轻人很少,还存在生产基础条件差,传承经费不足等难题。夹江年画传承人吴泽全亦告诉记者,夹江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却很少有经济效益。近几年来,为了传承夹江年画,吴泽全与另外一名传承人张荣强每年都要各自贴补好几万元钱,确保夹江年画研究所的运转,以创作与时俱进的新作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夹江年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尽管坐拥丰厚非遗资源,但还存在基础条件差、缺乏人才和机构保障支持等弱点。我市非遗项目在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获得好评的同时,其面临的困境与希望,也格外牵动人心。如何更好地创造条件,更好地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非遗资源与文旅经济有机结合,从而带动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文化演艺产业等多行业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项课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