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建“4A”旅游景区沫若故居迎“国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邓里张清见习记者周黎丽文/图

郭沫若故居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路豁然开朗。经过近3年的开发建设和一年多的创建筹备工作,6月27日,故居迎来了国家旅游检查评定领导小组的正式验收。按程序,景区创建工作通过专家验收后,将上报国家旅游局,再经约两个月的综合评定,分批公布验收评定结果。

评定专家肯定景区工作

6月27日,国家旅游检查评定领导小组成员通过深入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故居等地实地考查,查阅创建工作软件资料,观看景区工作专题片,听取景区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及省旅游局汇报创建辅导工作情况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查。

通过考查,评定领导小组对郭沫若故居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给予了肯定。评定小组成员马友朋充分肯定了景区创建工作,指出景区评定标准把握准确,动态和静态游览体验方式结合较好,建议进一步提升景区沫若文化氛围。评定小组成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田大江认为,景区标识系统独具特色,建议进一步改善周边环境,形成旅游大环境。

郭沫若故居景区包括郭沫若故居、郭沫若纪念馆、沫若文化苑三部分。坐落在沙湾城区文豪街的郭沫若故居,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是一座四进三井穿斗结构平房,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集居室、商铺、家塾、园林于一体,至今保留古朴风貌。后花园中,有郭沫若少儿时期接受启蒙教育的“绥山山馆”家塾。1980年7月,郭沫若故居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修复并对外开放。1994年和1995年,郭沫若故居先后被列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创建工作齐头并进

2004年,郭沫若故居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11年,又正式启动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了创建“4A”旅游景区,景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作进行了完善。

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原则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相关要求,沙湾区政府投资了6000多万元,通过3年时间新建了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苑。其中:郭沫若纪念馆占地面积6056平方米,建筑面积3698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2200平方米,总投资3863万元。纪念馆设计理念以抽象创意表达传统川西民间的建筑意象氛围,采用抽象简约的做法,分君自沫水来、国之栋梁柱、文艺新创造、史学开宏篇4个单元,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沫若文化苑占地面积1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总投资1980万元。文化苑定位于市民公益性文化公园,园内点缀有牌坊、石雕等,展现地方乡土文化。植物配置以郭沫若生平不同时期所在地的典型植物为元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木进行搭配,营造四季有景、层次丰富、景致宜人的公园环境。

2012年,沙湾区又投资195万元完成了郭沫若故居后花园复原改造项目,后又投入了40多万元对景区的旅游配套功能进行完善提升,打造生态停车场,规范停车位和停车分区,重新设计制作景区导游图、引导标识标牌和警示牌等共计100多个,新增垃圾箱40余个。

打好沫若文化牌

与此同时,郭沫若故居景区还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景区”活动,对景区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新增绿化盆景2000盆,新栽绿化树近40棵,植草坪500多平方米,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近3年来,郭沫若故居景区年接待游客逐年攀升,获得游客好评。2012年,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万多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2万人次),景区实现各项旅游收入229.28万元,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打好沫若文化牌,该区投资5000余万元对乐山旅游“金三角”环线区内沿线乡镇、沙湾城区以及省道103沿线实施风貌塑造达12万平方米,把原有单一呆板、色彩凌乱的火柴匣式建筑改造成特色鲜明、传统韵味浓厚、体现沙湾地域特色的文化风景。以沫若故居为核心区、整个沙湾城为氛围区、郭沫若在沙湾古镇的成长足迹地为辐射区,规划恢复部分特色景点,唤醒人们对沙湾老城的记忆。

沙湾区还计划投资1亿元,启动故居文昌巷民俗文化街项目,该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主要经营特色客栈、地方土特产、郭家系列旅游商品、奇石、书画等。同时把文豪路段打造为商业步行街,步行街街面采用青石板铺装,设置座椅、树池等,并逐步调整街区业态,满足旅游发展需要,形成乐山大佛、峨眉山、沫若故居的“金三角”旅游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