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画家艾俊华的“寻根”情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宋亚娟文/图

今年6月,泰国曼谷耀眼的阳光洒向当地华人街有名的经典画廊,受邀前来办展的乐山画家艾俊华的“笔墨乡情——艾俊华中国画小品交流展”吸引了当地众多华人和泰国朋友。7天的展期,30幅以乡情为题材的中国画小品为当地吹去了一股浓浓的中国风。

“30幅作品被参观者全部买下,泰国人对中国民俗文化呈现在绘画中的意境格外喜欢,这也是我多年来将‘乡情题材’融合到绘画艺术里的原因所在。”谈起首次走出国门办展,从乐山古镇苏稽走出来的艾俊华,既感谢故乡给自己带来的创作灵感,也感谢绘画艺术始终引领着他走在“寻根”的旅程上。

游学路上

1993年,29岁的艾俊华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安稳的镇政府工作,从小镇苏稽出发,往沿海一带文风鼎盛的地方行走,让自己的绘画事业“重新出发”。

其时,艾俊华已经写生素描多年,从给人画肖像画一张“五毛”开始,他尝到了绘画的的甜头。他意识到,要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安稳和不安分的生活中作出选择。

从苏稽出发,经广西、广东、福建,艾俊华一路访师寻友,为绘画寻找方向和营养。在厦门,艾俊华结识了一批绘画界的创新者,为此在那里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开了属于自己的画廊。

1997年,在外漫游了整整4年的艾俊华走进杭州,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定下心来”。“这是一段全新的岁月,从对绘画的‘见识’到‘理念’,我一下‘恍然大悟’,原来绘画是这么回事。”回忆起10多年前与中国美院的邂逅,艾俊华至今难忘,“我感觉到原来连绘画的风向标都出了问题,于是疯狂地‘泡’美院的图书馆,研究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绘画史。”

“中国绘画艺术气象万千,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小径,才能追随大师的脚步,找到最初的那个创作源头。”艾俊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内心对绘画的理解更加充盈和丰满。

“寻根”情结

2012年“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上,艾俊华的绘画《夜行红岩下》获得美术类二等奖。作品以作者幼年时上下学路经的一座红岩为背景,勾勒出小镇农人赶集归来,以及乡村田园的繁忙耕种画面。这其实是艾俊华钟情于乡情素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苏稽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画家极力用笔墨为这个古镇保留更多的人文记忆。

在新近出版的《艾俊华乡情山水》画册里,集中体现了艾俊华在山水画里构筑的“乡情世界”。而在这个充满浓郁古味和恬淡气息的“乡情世界”里,绝大部分还是他目光所眷顾的苏稽。从《古镇初春》到《暮秋图》,从《峨眉河渔家》到《老屋阳光》,散落纸间的,老屋老树老人,鱼塘翠柳繁花,古老的韵味与鲜活的气息并存,丰富着观画者的感官视觉。然而,这也绝不仅仅是“老照片”,画面既有满时的沉着,又有留白所赋予的清新和雅致,它们勾勒出川西民俗文化背景中宁静与喧哗的两个侧面。

“那种乡音和乡情,那种温馨与静谧,那种水与墨的交融,被真实的画面形象所承载,其诗意的艺术境界,像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乐山师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开能这样评价艾俊华的乡情山水。

小镇生活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在梓里小镇中,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管别人杂言事。在宁静里,也会忆起江湖人生的往事……”近两年来,艾俊华的生活轨迹始终围绕他所钟情的苏稽山水。他自言“喜欢独自在画室里品茶,听听音乐,生活很简单”。而当状态好时,艾俊华会提起画笔,诉说他的生活,或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位于苏稽镇的画室里,艾俊华在绘画之外,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读书和思考。他喜欢陈丹青的作品,案头有关陈丹青的旧作新文不在少数。“绘画不仅仅只是绘画,还要多思考,与大师的思想融会贯通。”艾俊华坦言。

眼下,艾俊华正在酝酿一个系列作品。从泰国办个展归来后,他一直念念不忘泰国的风土人情。“夕阳下渔民的辛劳、融进泰国人血液里的佛文化……”艾俊华萌生了创作的冲动,下一步,他将创作一组主题为“泰国之旅”的绘画系列作品,用中国的水墨,描摹心灵中异乡的那片“圣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