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清清
一直以来,我市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方面,大力实施行之有效的“对口支援”模式,通过“县对县”、“校对校”、“师对师”等多种结对形式,对民族地区教育实施物质和智力支援,以推动民族地区的教育快速发展,促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各对口地区及学校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并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确保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实效。
教学互动交流
校对校的智力支援已成常态
12月17日,乐山市草堂高中校长周长永带队,组织学校8位学科骨干教师到对口支援学校峨边中学开展送教活动。他们通过深入课堂上示范课,听随堂课,参加教研组活动进行教学交流,与峨边中学教师切磋新课程教学经验与高考信息等方式将送教活动做实、做细、做好。
而乐山市实验小学在对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的支援中,除了教师送教之外,还通过“生对生”、“师对师”的个人联系与交流,加强两校的共建活动。
“像这种结对学校之间的教学互动与交流,现已成为各所对口支援学校的常规活动。”据市教育局民教科曲别钟大介绍,在乐山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市内优秀学校结对民族地区学校的支援方式主要以智力支援为重点,结对学校间会定期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展学习、培训、交流、提高等活动,切实体现“示范引领、交流指导、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送教要求。
资金物质帮扶
县对县的资金支持从未间断
在乐山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除了教学互动的智力支援之外,“县与县”、“校对校”之间还通过物资支援和资金帮扶等多种形式,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2001—2010年,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乐山市共组织开展了集中援助大行动4次、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捐赠周3次、彝汉青少年学生“手拉手”援助互访活动多次,共向民族地区捐赠资金物资累计达2899万余元,图书30余万册。而在2011—2013年,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中,市内支援学校纷纷深入到民族地区受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口支援活动,再次掀起了我市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活动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民族地区2800多名教师与内地学校老师一一结对,结对率已达80%。市内7个县(市)区教育局和对口支援学校共进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达1200余次,捐助物资折合350多万元,捐助资金达50多万元。而在本次“暖冬行动”中,单是捐献的被褥和冬衣就有12679套,价值达216.5万元,彝区12679名学生直接受益。
“13年来,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不散,力度不减,措施不少,促进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序开展。”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支援县(市)区和学校积极参与,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智力支援和物质援助。据了解,13年来,市中区区委、区政府连续每年投入10万元援建了峨边彝族自治县13所学校的设施;13年来,市中区柏杨小学先后向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小学投入30多万元;13年来,市中区通江小学共向峨边彝族自治县万坪小学投入28万元……就对口支援的县(市)区及学校而言,他们早已把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援助当作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大山里种下的是学校间的友谊,是民族间的团结,是教育梦的共同追求。
对口支援模式
推动全市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我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发展民族教育。
去年,为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市教育局下发了《乐山市彝区教育扶贫规划》及《关于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文件要求,为了确保结对取得实效,双方在共同协商后将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口支援年度计划和具体的对口实施方案。今年,我市按照《行动计划》安排项目资金2783万元,主要用于民族地区校舍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等。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民族地区30所中小学统一从四年级起开设彝语文课,使用规范教材。另外还安排市内80名教师到民族地区和沐川县支教1年。“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种支援形式,推进了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了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加快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