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京川
“在四川散文界,近年来都没有这样闹热了!”12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开四。谈及我市作家梁恩明前不久出版的作品集《人生逆旅》,他平静的语速下暗藏波澜,饱满而酣畅。
“《人生逆旅》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是四川散文的一个新收获,希望大家都能看看!”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何开四,对此书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实为不易。
自由写作不带功利色彩
“这本书,经得起社会和读者的检验。”何开四认为,这与梁恩明的人生积淀不无关系。
“我上世纪80年代初就认识梁恩明了。当时,他还在读大学,我在《当代文坛》当主编。”何开四介绍,《当代文坛》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教科文艺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就算是文艺界专业人士,也很难在上面发表文章。“在那个年代,一个大学生,能在《当代文坛》这样的专业文学评论期刊上连续发表文学评论,相当不容易。”
“梁恩明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对文学的热爱与生俱来,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尽管人生角色多境转换,但他多年痴迷文学,是积素,将他的文字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何开四认为,《人生逆旅》最大的特色,在于作品是不带功利色彩的写作。如果一个人的功利色彩太浓,把文学当成敲门砖,文章肯定写不好。写作,需要有自由的心境,要把它当作一种乐趣,成为情感的自然表达。“自由、丰富、从容、快乐地写作,这是一种应该提倡的写作心境。”
真实写作情愫撼动人心
“梁恩明是散文作家中为数不多真正取下面具的作家。他有自审,有自我批判,能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如实反映出来。在他的作品中,人是真实、有血有肉的人,不是虚化、抽象的人,不是道貌岸然的人,这很不容易。”何开四对梁恩明作品的真实性大加赞赏。
何开四说,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是不能把这些带有生活原生态的东西写出来的。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需要作家在真实体现生活之后,将形象和情感相结合来表现生活,这就具有了初始的文学情愫。
“真实,也分为客观和精神两个层面。”何开四说,散文不是虚构文学,是客观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中国文学进步的逻辑前提就是真实。人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是文学焕发光彩的源头活水。现在很多所谓的文学创作,最缺失的就是这一点。
“读恩明的散文,所以生了这些感慨,正是因为其作品的个性化,情感的自然真挚,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和那些‘伪文学’判然有别。”电话中,何开四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解构书中《再相逢》、《兄妹之间》等几篇作品,认为梁恩明以冷峻的笔墨,状写了在封闭的年代中一代学子心灵的苍白和扭曲,作品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那些从心田中汩汩流出的情愫,自然而真切,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多元写作展现独特个性
在何开四看来,写作不是留声机,不是线性思维的拷贝,而要以放射性思维和多元的角度,来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在《人生逆旅》中,我看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梁恩明的身份转换就很多元,作家、商人、草根、老板……他以复式思维,把笔下的人物写得很有个性。”何开四说,在梁恩明笔下,一方面有深厚的感情,一方面又展现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角度相当独特,有叙事,有思想,有评价,这种写法很耐读,让文章很有张力和创新意境。而在他的游记中,把叙事写景和随笔结合起来,让情感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到抒发和升华。
梁恩明作品的幽默感也让何开四印象很深。他说,正是幽默的介入,使恩明的文章增添了灵性和活气,也大大缩短了读者的阅读距离。甚至可以说,他文章的节奏是以幽默来调节和转换的。《旅欧感叹》《肖二娃》等作品中,作者一段痛快淋漓的反讽后,继之以一段幽默的叙事,这种在诙谐中的柳暗花明,富于情趣,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