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学锋王晶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正经历一步跃千年的历史跨越,感恩奋进的彝区群众怀揣“同步小康”的梦想砥砺奋进。
自2010年实施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彝家新寨”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为核心,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保障,以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全县扶贫机制日趋完善,综合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马边通过综合扶贫开发完成了106个村7692户彝家新寨建设,惠及38000余人。彝区群众一步跃千年,纷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开始健康文明新生活。
绘好“一张图”
建个好寨子住上好房子
最美的是彝寨,最便捷的是村道……在马边大山深处,彝乡村寨处处旧貌换新颜,一步跃千年的巨变让人惊叹不已。
马边烟峰乡烟峰村彝家新寨,红色屋顶的“小别墅”在青山掩映下更显别致,房前屋后的菜园里,身穿彝族服装的妇女埋头整理土地,各种蔬菜长得郁郁葱葱,核桃、樱桃等果树长势喜人,圈养的鸡、鸭等家禽在院子里觅食……生态微田园图景展露无遗。“新居宽敞明亮,路通、水通,房前屋后种上新鲜蔬菜,即方便生活又美化了环境。”烟峰村村民俄木达哈说,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烟峰村彝家新寨是马边绘好“一张图”,建个好寨子,让彝族群众住上好房子的一个缩影。
在彝家新寨建设上,马边坚持“布点成群、以点带面、连点成带”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建二改三配套”和“六个一”的建设模式,坚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有家有园有寨”的原则,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特色和传统建筑风貌,尊重彝族生活习惯和风俗,满足彝族农村生活需求,立足于“围合型”建筑群落,在融合马边天然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融入田园理念,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全新的画卷在更高的起点上展开。烟峰村、袁家溪村、新山村等越来越多的村庄焕然一新,座座靓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探索“新路径”
找条好路子过上好日子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马边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规模培育壮大产业,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劈出致富路,项目斩断穷苦根”。打好“资源、特色、生态”三张牌,马边以“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基地农业”为发展方向,走“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路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彝区群众增收致富。
“多亏了马边彝家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让我们老百姓靠养殖土鸡过上了好日子。”马边镇江庙乡两河口村村民任德军口中的彝家香是我市重点扶贫企业,该公司在马边建设了四川最大的有机禽蛋散养基地,已经发展核心养殖基地38个,带动2400余户签约养殖户和800余户辐射带动养殖户,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户均增收在6000元以上。
在马边,带动群众增收的不只彝家香一家企业,近年来,马边扶持培育了金凉山、嘉美木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组建农民专合组织114个,吸纳会员98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7000余户。建成西南最大有机茶生产基地、四川最大有机禽蛋散养基地和有机竹笋采集基地。
围绕“茶叶、林竹、干果、劳务”和“马铃薯、生态养殖”为重点的“4+2”特色产业,立足“生态、有机”,突破产业发展难点,马边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食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主体、以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发挥,彝区群众正陆续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破解“新课题”
讲文明树新风养成好习惯
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硬件”、“软件”缺一不可。新房建好了,如何帮助彝区群众养成健康文明新生活方式,这是彝家新寨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彝家新寨实施农户配送取暖炉、储物柜、电视机、餐桌、碗柜等“五件套”;建立村寨建设示范点、培养示范农户,以点带面延伸辐射;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卫生知识、交通规则、文明用语等培训;开展“小手牵大手”、“五星农家创建”等活动……马边以综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如同缕缕春风,吹拂到每一个彝族家庭,彝乡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10月底,一场叠被子比赛在马边烟峰乡烟峰村举行,大家在欢声笑语的比赛中评选出做家务能手;搬进新家的群众还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精细整理前庭后院,植树种菜,美化家园。
“住上好房子,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文明的彝寨人。”烟峰村村民俄木达哈的新家,虽然家具不是很多,但干净整洁,床、凳子、桌子、灶台等一应俱全。“在这样的房子里,不坐板凳、不睡床铺、煮饭不用灶台,自己都感觉不习惯了。”
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实施,逐渐让彝区群众养成“吃饭上桌、衣服进柜、睡觉上床”的良好习惯,不仅让新寨村民自觉的担起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实践者、带头者、倡导者,同时也引导带动了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美化绿化家园,齐心打造美丽新寨、富饶新寨。
扭成“一股绳”
高效能扶贫配个好班子
“扶贫开发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班子队伍作保障。”马边县委县政府深谙这个道理,采取“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解群众之难”工作方针,全县党员干部扭成“一股绳”,形成“四个班子共同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扶贫部门具体抓、乡镇党政全力抓、部门单位配合抓、上下齐心协力抓”的工作格局。
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把村级干部培训教育纳入综合扶贫开发规划;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基层夜话”、“磐石工程”等活动,促进村干部作风转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村级干部报酬统筹……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中,一项项制度的实施,打造了一支高效能的扶贫新队伍,配好了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好班子。
自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开展以来,马边先后调整村两委班子412人,其中村支部书记56人,村主任105人,班子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同时,推行村级干部报酬统筹,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工作有目标,管理有依据,考核有尺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截至目前,马边共举办各类培训17期,受训村级干部350人次;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基层夜话”、“磐石工程”等活动,促进村干部作风转变,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
美丽彝乡,山水含笑。幸福马边,正迈开坚实的步伐,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