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远的仓央嘉措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蒋渝

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搬家,于是和妻前往看望。下午无事,太阳又好,于是独自溜达去团结湖路书店闲逛,店门不大,在门口热门书栏里,挑了一本《莫言自选集》,又转到里面文学类书架前,眼光在琳琅满目的书中搜寻,忽而被一本书吸引,淡绿色的封面上,一束玉兰在月光下散发着孤独而冷艳的光泽,作者林■,一定是女性了。竖排的书名《爱你,是最美的修行》旁边,是这样一首诗——

如果爱是一场修行,我就是那个遁入空门的僧。你的胸口就是日夜神往的彼岸,你的拥抱就是我莲华永绽的一生。于是,每一颗水滴都是我的身影,这每一缕月光都是你的柔情。所以,诸法难解小小的情缘,我喊着你的名字,轻轻……

此时脑海里升起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穿红褐色袈裟少年僧端坐在莲花台上,脸上不悲不喜,凝重端庄,细细看去,眉宇间却有着一抹坚守与苍凉。

买回书,一改以往随便翻翻便置之书柜的习惯。在离开北京前读完,又推荐给妻,她听我介绍后也很想看,女人的心更细腻也更相通,可能又有一番感慨。

八年前去过青海湖,但当时却不知道那里是仓央嘉措最后的归宿。很久以来,不少去青藏高原朝圣的人都念念不忘青海湖,总想着要去见一眼蓝宝石般的天空和绿盈盈的水。现在知道,到了那里,除去一望无际的湖水,除去飘拂的经幡和风雨中的牛头骨,要长久瞻仰的,应该还有那灵魂深处的一段过往,仓央嘉措魂归在此,他圆寂时只有24岁。此时又让我想起唐代一位早逝的诗人李贺,聪慧,多情,才华横溢,留下许多传世诗作,然而李贺也只活了27岁。

读仓央嘉措的诗,很自然地会想起朱哲琴唱过的《六世达赖喇嘛情歌:那一天》——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事实上,这首《那一天》和那首曾经在网络非常流行的《见与不见》一样,并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但是,作者林■却愿意把这首情歌献给藏族诗僧,她认为,它能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真实鲜活的仓央嘉措,一个无奈伤感的神秘活佛。

如果你去过布达拉宫,在这个恢弘宫殿顶层的红宫,你可以看到历代达赖喇嘛的灵骨塔。这座红宫据说是第巴桑杰嘉措主持修建的,这些用黄金包裹,宝石镶嵌的灵骨塔,长眠着藏地曾经最大的王。然而,这些华贵的佛塔中,唯独少了六世活佛,也就是仓央嘉措的那一座。仓央嘉措作为西藏民族的“神”,也是东方神坛上一位叛逆者。因为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位降世的“神”像他那样,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叛逆了神本身。仓央嘉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民间无拘无束地度过的,形成了自由而空灵的个性,这使他很不适应当时复杂的政治与宗教生活。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他时常在夜深之时偷偷离开布达拉宫,化名“宕桑旺波”到民间约会,并写下大量为百姓喜爱传唱的诗歌。布达拉宫至高无上的活佛,拉萨街头能歌善舞的浪子,矛盾地集中于他一身。他义无反顾的追求爱情的自由,却受清规戒律的束缚而不得其果。300年后的今天,人们不再记得他活佛的身份,而不断痴迷着的,是他唯美的诗篇和动人的感情故事。

一首诗的美,无法用语言诠释,特别是情诗。就像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最能心领神会的是那个有情人。因为诗,我们被理解,被安慰,被包容,被温暖。“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窝涌出的一首歌曲。最初的那一首诗,一定和情感有关”(纪伯伦语)——

和风吹动我窗,可是来自故乡?请去寻找我青梅竹马的恋人,将她带到我的身旁。最初的爱恋,是猝不及防的。

仓央嘉措的爱情是开在春日里洁净的玉兰花,还是少年的他,就能用最简单的音符唱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失落和希望。不用任何粉饰,在高原清凉的风里,裹着青草的芬芳,在鼻翼里,在眉宇间,爱的波光流转经年。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样的相遇,仓央嘉措与达瓦卓玛一定在佛前修炼了几千年。此时,草是温暖的,花是温暖的,风车是温暖的,房屋是温暖的……世界万物都是温暖的。仓央嘉措觉得自己被金色的光芒包裹着。这温暖冲破了他内心的孤独——那种如同一条鱼坐拥浩瀚海洋而却不见一个同伴的孤独,这条鱼在宽阔的大海中游翔着,只听得见鱼翼划破水汽的声音——

我向露了白齿微笑的女子座位上看了一眼,一人羞涩的目光流转时,从眼角射到我少年的脸上。于千千万万的人中,这样的相遇是一条鱼邂逅另一条鱼的欢愉。

此时,少年的心是春风吹开的水波,粼粼一片。这微妙的细动起初只是一片细叶的青翠,一瞬间蔓延成森林的浩瀚。女子寻着他的方向,眼光投射下来,又赶快躲闪着不敢正眼看他,这是一个灵魂用臆念去撞击另一个灵魂。穿过川流不息的人群,他站在她的面前。他对她说,他是寺院中学习佛法的僧人。随着天空云彩的移动,女孩子的脸一会被阳光照的亮亮的,一会又被云彩的阴影遮住。她不说话,像是在思索着什么,又像是想从他的眼神中探索着什么。彼此心意,无声无息地在少男少女的心中生长慢慢发芽。

同是清初的著名诗人,仓央嘉措与纳兰性德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是相国公子,一个是六世活佛,却都在政治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为情所困。相比之下,仓央嘉措的一生比纳兰性德更为悲惨,在政治的夹缝中淡然生存,在生命的枷锁下挣扎游荡。然而,他的情歌却处处充满了鸟语花香,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的情歌里多了些新奇和性灵,他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对爱情生活的种种境遇和感受。

碧海青天夜夜心。宝蓝色的湖水在风中起舞,敲打着湖畔。仓央嘉措站起来,走出大帐,寂静的风张开它宽大的翅膀,扑向空寂的草原,落在他的怀抱里,他闭上眼睛,有歌声在耳畔飘荡,似离人在哀伤地哭泣。此时,死静的青海湖,似乎在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死亡——

在爱情里埋骨,白色的仙鹤,请把你的双翅借我,我飞得不远只到理塘就回……

据说这是在仓央嘉措的遗物中发现的最后一首情歌。诗歌简单凝练,无奈中有着看透后的宁静,宁静中又带着一丝执着。对于爱情,仓央嘉措曾经热烈过,也曾经追求过。然而,即使是活佛,也拼不过强大的命运。悲剧,便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仓央嘉措是一个有信仰的活佛,也是一个有灵性的普通人。即使命运不会为任何人转弯,他亦将这份坚守的尘缘嵌入自己的骨髓,不再删除。

如果你曾经有过爱情,或者正在享受爱情,如果你相信缘分的天空,如果你喜欢诗,那就请记住吧——1706年的冬天,苍凉的西风席卷青海湖畔,青翠的绿毯搁浅成黄色斑点,有枯树在风中哀哀泣鸣。此时,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事停留在青海湖边,凝固成一则传奇。

哦,永远的仓央嘉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