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
(一)宁静小镇神秘女人
抗日战争时期,一辆黑色美式吉普车悄悄停在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上。宁静的清溪小镇喧闹起来,镇民们好奇地聚集起来,围着吉普车窃窃私语。车门打开,从车里缓缓走出一个提着箱子的高个子女人,她皮肤白皙,双目深邃,身穿镶金边的黑色旗袍,像一朵高贵的黑牡丹。走出吉普,她微微一笑,很大方地向镇民们挥挥手,卓然走在深深的小巷里,高跟鞋在青石板上敲出一个个清脆的音符。镇民们一看就知道她是个外地人,心里都在默默地想:她是谁?她到小镇来做什么呢?
她在三教寺停下来,仰头仔细看看眼前这座破烂不堪的大庙,一缕坚定的光芒从眼中射出来。稍稍停留片刻后,她快步跨过门槛,走入庙内。
在此之后,庙里又来了一群人,他们有的穿长衫,有的穿西装,整天在庙里忙忙碌碌。小镇上的人更加疑惑了:他们不是庙里的和尚,又不是香客,看他们的穿着也不像是在庙里借宿的乞丐。那他们又是谁呢?来做什么呢?
大人们都说,这是一群怪人,并警告孩子们不要接近他们。
有一天,一个小孩终于忍不住了。他背着大人跑到庙里,东瞧瞧,西看看,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从各个角度扫视着大庙。在他看来,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新鲜。以前,他也和小伙伴一起来这个庙里捉迷藏,但这次,他发现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地上厚厚的灰尘不见了,处处窗明几净。那些被人敲碎,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泥菩萨也不见了,一排排木桌木椅整整齐齐摆在庙里。神翕上还放了一块黑色的木板。
他好奇地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心想:“这么有趣的地方,大人们也不许我来!”
正想得入神,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你想来这里念书吗?”他吓了一跳,转身就跑,却撞到一个人的身上。抬起头一看,这不就是前些天看到的那个黑衣女人吗?
黑衣女人弯下腰,慈爱地对他笑笑:“小弟弟,欢迎你来这里读书!”
“读书?你是谁?”小孩偏着头问。“我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叫陶玄!你以后叫我陶老师好了。”
几天之后,三教寺门口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一块镏金大匾赫然挂在门口,上书:国立清溪农业职业学校。至此,镇民们才知道这是一所学校,而且逐渐知道,原来这个女人与这群人都是很有来历的。
(二)硝烟四起临危受命
陶玄(1898-1972),上海人,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参政员。字孟晋,浙江绍兴市陶堰南湖村人,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师大)就读。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爱国激情的感召下,她斗志昂扬,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成为一名出色的女闯将。
陶玄与李大钊、蔡元培、胡小石先生都有深厚的师生之谊,他们的言行,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使她深刻地认识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当务之急,她与同学王世瑛、程定秀、程俊英等不畏强权,都站在“五四”运动的最前列。当时,北大学生火烧赵家楼后,即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陶玄被推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会长,从此她组织集会,上街演说,发动罢课游行,联合北京各界妇女,全力投入这一轰轰烈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去。她曾被北洋政府逮捕入狱,后经社会各界声援营救,才获得释放。
“五四”运动以后,陶玄投身教育事业,担任北京女一中校长,以后又连续当过北京平民职业学校校长、南京女中校长。
1936年,蔡元培、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陶玄被推举出任该校校董兼校长。
创办世界学校的初衷,就是为了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陶玄接任校长后,亲自制定学制,采取国语和外语并重的教育方式,聘请国内和外籍名师来校执教。她宵衣旰食,不辞辛劳。随着学校的声誉日盛,上海各界名流的子弟纷纷入学就读,学生中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孙穗芬,张静江的外孙陈平,杜月笙的儿子杜惟善,著名导演赵丹的儿子赵劲,画家张乐平的儿子张建军,京剧著名演员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茨等。
陶玄艰苦办学,一丝不苟,深为上海各界人士赞许。他们纷纷捐资相助,学校规模日益扩大,设备日臻完善。不料“八·一三”事变突起,上海遭受日寇狂轰滥炸,时局动乱。接着,抗战爆发,大片国土沦陷,许多爱国教师纷纷去内地。1939年,上海租界成为孤岛,陶玄便离沪去重庆,学校由其妹陶觉负责。
民国三十年(1941年),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中央政府迁都重庆后,决定开发大小凉山及西南边陲,把整个西南建成后方基地。经筛选后选中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为办学点。
清溪镇人杰地灵,文化氛围浓厚,历代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宋元明成为县治后,360年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处自唐始即有私塾。宋时曾在今沉犀山以东专门建有学宫(文庙)一座。全镇私塾盛于明清,延至民国。1902年,中国科举制度被废止,1903年颁发了新的教育制度。根据新学制,清溪镇政府随即在镇上开办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办初中三个班150人。
国民政府决定在清溪镇三教寺(今清溪高中)开办“国立清溪农业职业学校”(简称“国职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以便开发大小凉山。该校的行政、经济、人事安排均由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无权介入。学校的首任校长由陶玄担任。同时任命“嘉峨师管区”某长官之妻罗剑虹为教务主任。
为什么蒋介石会让陶玄来担任校长呢?原因有二:陶玄本就是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业绩众目可睹;更为重要的是,在大片河山纷纷沦陷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必须派一个心腹之人去管理学校。因陶玄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结拜姊妹,派她去清溪镇,蒋介石再放心不过了。
(三)白手起家从严治校
清溪国职校在创建之初,困难重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后方供给吃紧。国民政府已经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办学。而且,学校也缺少教师。
两大难题摆在陶玄的面前。一向坚强的她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她在全国聘请教师。不久,一些抗战期间从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和辽宁、吉林等地入川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中留学硕士5人)就前来应聘。他们对陶玄的事迹早有耳闻,纷纷慕名而来。很快,学校就请来40多名优秀教师。这些教师,藏、满、蒙、回、汉都有,当时在清溪号称“五族共和”。他们之中,有的原为教师,有的初任教师,还有的才改行。自然教学水平不一,质量显然悬殊,但都热心教学,尽力而为,颇受好评。人称“蒋氏三兄弟”的大哥——蒋泳秋,是江苏武进人,武汉大学毕业,原在中央政府经济部委员会供职,来校教数学;二弟蒋泳留,武汉大学毕业,来校教理化,其妻乐山技专毕业,来校教蚕桑;三弟蒋泳和,音专毕业,来校教音乐。
学生入校交保证金,衣食全公费,统一着装,统一食宿。后取消公费制实行奖学金制。她提出了明确的办学宗旨:“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算不得好汉!”并请人把它们作为校训。每天学生们就餐必须列队要喊《就餐口令》:“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算不得好汉!”“大家吃饭!”“大家吃饭!”值星连长领呼一声,学生就跟着高呼一声,学生跟着高呼完后,先女生、后男生依次进入食堂就餐。他们各自盛好饭坐在八人一桌的饭桌前,值星连长(有时是军训官)把口笛吹得“嘘嘘”响,学生们一个个端起饭碗便“唬唬……”地吃起来。因名为“吃公粮”,每个人的饭是定量的,每天两干一稀,中午吃一份“俏荤”,每个星期打一次“牙祭”。学生怕吃不饱,总是吃第一碗饭时急忙把白饭吃了,第二碗才开始边吃饭边吃菜,细细品味。
学校还有校歌,歌词是:“屏山巍巍,马河潺潺。这是推进边疆教育的基地,这是边地青年的乐园。寺庙改教室,乱冢变农场,我们以辛勤结成美果,谁能再相信知易行难!要培养农夫般的身手,要培养成科学家的头脑。同学们大家起来,开发祖国的边疆!”这些歌词,既反映了办学的宗旨,又激励着全校师生。
此校面向全国招生,当年即招收一个班50人,尔后发展到12个班600人(其中初中班9个450人,高中班3个150人)。学校所设科目除国文、数学、理化、史地等学科外,还开设了土壤、肥料、农艺、园艺、蚕桑、生物、作物栽培等学科,还引进了印度红甘蔗、番茄、杂交小麦等新品种,作为试验推广。据曾在国职校教书的老教师讲,学校还秘密开设了一个特殊的班级,专门培养军统人才。
在陶玄的鼓舞下,全校师生斗志昂扬。他们把当时镇上的大庙子辟为教室,把老庙子改作宿舍,把三教寺的棺山荒地辟为农场。
每天,陶玄都会亲自来到农场里,与师生们一起观察新品种的裁种情况,而且还积极鼓励师生们在业余时间自己在农场里种地。为“养成农夫般的身手”,学校设“劳作课”,每个星期两节课。高、初中均分班安排在下午,自带入校时必带的锄头去农场,种植大麦、小麦、葫豆、豌豆、玉米、红苕、柑桔和爪哇甘蔗等粮经作物。爪哇甘蔗是从印度尼西亚辗转引进和优质高产品种,一般株高4米,干似锄把,表皮薄,红褐色,渣脆,糖分高,蔗巅极甜。学校师生在本地卖不完,还运往犍为、乐山、宜宾等地销售,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管好农场,确保各项作物有较好收成,学校还请了十多名农工,从而增加了一定收入,改善了师生们的生活。
这样,既部分缓解了学校资金紧张的状况,又使学生从小就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她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自力自强的精神,也时常对学生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1944年日寇从中国东南方长驱直入,华中受威胁,学校动员了20多个热血青年参加缅甸远征军,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全校一片沸腾,全体师生敲锣打鼓上街游行了几天,还举行了一系列其他庆祝活动。
(四)剪彩仪式姊妹相逢
1945年3月,清溪渠竣工,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到清水溪工地主持放水典礼,并题词“渠成水到”。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前来参加这一典礼。
宋美龄的吉普车刚停在清溪镇,久候在镇场口的陶玄迎了上去。几年不见,姊妹俩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紧紧拥抱在一起,回忆起往昔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她们眼里有隐隐的泪光。许久,宋美龄说:“妹妹辛苦了!党国感谢你!”陶玄轻轻地拍拍宋美龄的手臂,说:“妹所做的一切,与姐姐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只是,我尽力做好,不负党国,不负百姓。”
那一晚,她们促膝谈心,从时政聊到个人情感,再聊到国职校的发展前景。她们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宋美龄告诉陶玄,国民政府已决定,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让陶玄再回上海主持世界学校。并握着陶玄的手,深情地说:“我相信,无论在那里,你都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人,都能把事情做好,我很放心。”
果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陶玄仍回上海主持世界学校。因当时有不少教师复员离开“国职校”,教学质量一度下降。教育部改派萨本熙接任校长后,很快调整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才迅即好转。
清溪国职校虽然只办了不到10年,但她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清溪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话:国职校从建校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十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后1950年该校移交人民政府。3月并入犍为师范学校,设农职部;9月农职部从犍师校分出,迁回清溪镇,更名为“川南清溪农业职业学校”(简称“清溪农职校”),直接隶属于川南行署管辖。1950年秋,“犍为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并入清溪农职校。1953年秋按师生专业进行裁撤,其中农业专业并入宜宾农业学校,林业专业并入都江堰(原灌县)林业学校,蚕桑专业并入南充蚕桑学校,畜牧业并入隆昌牧业学校。校产除土地归农场外,均划给“四川省犍为县第二初级中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