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子牛:家乡是我最美的回忆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曾文文/图

人物名片

吴子牛,四川乐山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1969年中学毕业后在川南下乡插队,1971年入乐山地区文艺学校,后进入乐山文工团话剧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后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导演。他的作品大多是战争题材,风格独树一帜。

他相继导演了《喋血黑谷》、《晚钟》、《欢乐英雄》、《南京大屠杀》等影片,其中大多数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奖项。他的处女作《候补队员》曾获1983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太平洋基多国际电影节儿童电影大奖、第一届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喋血黑谷》被评为1984年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创当年大陆电影最高票房。他的电视作品有《天下粮仓》、《汗血宝马》、《贞观长歌》等。

中秋节前夕,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导演吴子牛回到家乡乐山探亲、扫墓。9月1日下午,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乐山变化、旅游发展,以及自己的家乡记忆。

记者:吴导您好,请问您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家乡的?

吴子牛:很激动。家乡的发展太快了,要不是开着汽车导航,我肯定找不到回家的路。多年来,我不管走到哪里,都一直牵挂着家乡。我添加了乐山的官方微博,乐山发生的很多事情我都能看到。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乐山人。我还向他们介绍乐山大佛、峨眉山、郭沫若,很多朋友听过之后都想来看看。

听说乐山本月底将举办旅博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我为你们感到高兴。乐山的文旅资源十分丰富,地貌、古迹与自然风光都不可多得。希望有关部门能把握好这次机会,加大宣传力度,让家乡风貌得到充分展示。发展文旅产业,还应该梳理历史背景,发掘本土故事,丰富文化内涵,塑造更加丰满的乐山形象。

记者:您记忆中的乐山是怎样的?

吴子牛: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虽然离开家乡38年,但家乡是我目前为止最美好的回忆。我几乎走遍了全国,也见到了许多名胜古迹,但对家乡的风景有种特殊的情怀,因为这里珍藏着我太多回忆。小时候最喜欢骑车去拜大佛,再绕到乌尤寺讨杯茶喝,偶尔也骑到峨眉山,边喝茶,边看大山。茶水虽普通,但许多年后,那种甘甜依然在心间回荡,想起来很美好。

北方的冬天太寒冷,植物易萧条,而乐山坐拥三江,青山怀抱,树木常青,连冬天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陶醉。乐山的美食也很丰富,我是个“吃货”,走遍全国,吃遍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乐山的特色美食,味道不错,但总觉得缺少了家乡的味道。乐山的毛血旺、粉蒸肉、凉拌折耳根虽然都是普通小菜,对我来说却很珍贵。

记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收视率如此高,您觉得成功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

吴子牛:首先,它贴近生活,很接地气。比如第一集一开始,邓小平就以为儿子擦身子的方式出场,让我们看到小平的慈父形象,感受到他生活化的一面;其次,它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直面政治敏感问题,包含了很多过去不曾提及或仔细描写的东西;另外,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在1976—1984年间的变化,我相信,经历过那段沉重岁月的观众也能产生共鸣。

这部剧在播出之前,我们几乎没对它做宣传,没想到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非常感谢观众的认可,这说明大家都很关心国家的历史,我觉得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记者:您有没有为乐山拍一部电视剧的打算?

吴子牛:一直都有这样的打算。其实早在去年6月,我就在谈关于拍摄乐山大佛的电视剧,后来接到通知要拍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暂时把这件事放下了。乐山大佛历史悠久,要从唐代说起,中间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故事,是个很好的题材,等我准备充分后,会去做这件事。

其实,没把小平同志当年登峨眉山的历史情节拍入剧中,我有点小遗憾。电视剧拍完后,我也认真查阅过资料,发现小平同志不仅游览了报国寺、峨眉山,还在登山过程中提到这里有旅游开发价值。以后再拍邓小平时,我争取把这段历史加入剧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