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堡彝乡古镇展新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王永春文/图

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地处小凉山,位于官料河与长滩河流域,四周群山环抱。大堡镇古名平夷堡,后又称太平堡,因其为峨边诸堡寨中之老大,故称“大堡”。大堡镇为出入凉山的要冲,历为镇边军事要地,千年以前就拥有重要地位。明成化时期,在大堡建土碉,周围200余丈。明正德七年至万历十五年,少数民族与朝廷官军在此多次交战,形成拉锯,一度废圮。清乾隆四十年重新修筑,其后又经历了多次城垣扩张,终成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古镇。

碉楼、庙会往事悠悠今还在

大堡镇历经战乱、天灾,衙署、教堂、古庙宇已无存,炮台仅有遗迹,城墙也于1958年被拆除,但在原大堡粮站(现为民宅)仍可觅遗痕。环街子一张姓民居基本保持了当年模样,四例三间的木结构房,房子四周用石块砌成近1米厚的防护墙,每面留一小孔仅供通风、瞭望。现存于镇外黑岗的张大喜碉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碉楼高10米,共三层,下两层为条石砌筑,第三层为竹木结构,石壁上有8个枪眼、箭孔,周围掘濠沟。碉楼有楹联7副,其“不惜锱铢百两费,唯求老幼一身安”道出了建碉的用意,但“碉胜三城筑,室强八阵图”就难免有些自我安慰,聊以宽心了。由于年久失修,碉楼仅余两层,石墙也已开裂,四周杂草丛生,被村民用作堆积柴草杂物之用。大堡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是兵火不绝之地,城南有冷碛关、米麻岭、双溪寨3道防御关寨,皆踞险要而筑,地势险峻陡峭。距城南4里的冷碛关,地势险要,雄踞关口,被称为峨边古八景中的“冷碛南屏”,与峨眉土地关、大为关齐名。

大堡群山环拥,景色清闲宜人,其西南部的老鹰嘴,海拔3100多米,尤为险峻幽深。远远望去,山峰直插云霄,用“日出而林霏开,去归而岩穴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来描绘其早晚、四季景致恰如其分。解放前,每年农历5月24日,是大堡城隍会,每年这天都举行庙会,吸引了不少县内外客人。是日,家家户户都备办香烛、纸铂等,前往城隍庙上香,祈求一年平安。据悉,庙内大殿上摆放百余盏油灯,主持人敲击乐器,率善男信女顶礼叩拜,正午将城隍老爷、城隍娘娘的木雕神像抬上行架游街。这天,赶集进香者众多,街市热闹非凡,买卖兴隆。大堡城隍庙会早已名声远播,改革开放后,城隍庙会又开始兴起,每年都有来自峨边、峨眉山、金口河、成都等地的客人慕名来大堡赶庙会。

彝家风情寨古镇迎来新机遇

改革开放后,大堡古镇焕发了生机。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让这个地处大山的古镇,充满了现代气息,街道宽敞,店铺林立,水电方便,通讯、医疗设施齐全,大堡特产莴笋青、春笋、茶叶等远销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给大堡镇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座座极富彝族特色的新寨,如颗颗珍珠撒在青山绿水间。

双溪村月儿坪彝家新寨,寨门上一弯新月,屋脊上的牛角,红黄黑三色装饰,屋檐、门框、窗格、墙裙上的纹饰,堡坎上的浮雕,均体现了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改厕、改厨、改灶、改圈、改路,在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现代彝族风情村寨”呼之欲出,成为了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村,吸引了国内外的客人。

官料河畔的九家村,依山顺河而建,白墙灰瓦的汉族民居与黄墙灰瓦的彝族民居相间,掩映在绿色的竹木林中。一条小河从村前潺潺流过,一座索桥横跨河道,将村子与公路相连。站在公路边望去,整个村子就像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而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出生地,大堡镇化林村,更是生机勃勃。一排排错落有致坐落于山坡的红瓦新房,被四周青山围合,村前的千亩梯田让人流连不已:春天油菜花儿金黄一片,夏天秧苗连成碧绿的翡翠,秋天黄灿灿的稻谷结出丰收的喜悦……一派现代彝家和谐幸福的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