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功利阅读可以休矣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郑国耀

北宋初期,为了提倡读书风气,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励学篇》。虽然全篇只有短短七十个字,但这并不妨碍其千古流传。平心而论,赵恒笔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并非实指,而是指通过发奋读书,“学而优则仕”后的宏伟蓝图。事实上,要想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也无需悬梁刺股那般费事;书本身,就含有这种神奇的功效。

雍正年间,清代学者全望祖进京赶考。无奈京城物价不菲,生活逐渐难以为继。在“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情况下,年轻小伙全望祖只好将带在身边的两万卷藏书典卖。将藏书换钱买米,全望祖才熬过了艰难的赶考时光。1736年,全望祖高中进士,并被荐举为博学鸿儒。可以说,全望祖能够金榜题名,他那两万卷藏书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嘉庆十九年(1814年),自称“余生平酷嗜典籍”的藏书家吴骞,因庄稼歉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生计,吴骞选了一部分藏书出售,包括《毗陵集》等抄本。藏书减少了,但柴米油盐有了着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来此言不虚。

以书换米,比全望祖和吴骞更“狠”的,大概要数民国时期的藏书家、被鲁迅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了。1933年以后,刘承干家道中落,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数十万卷藏书陆续出卖。刘承干曾立下“非徒藏之,又将谋所以永其传”的诺言,后来却不断变卖如此浩瀚而珍贵的藏书,足见其走投无路的窘迫。这些“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藏书,竟然帮助刘承干度过了20年的困境。刘承干的遭遇尽管凄凉,却也诠释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一句。

晚明大儒钱谦益,也是一名藏书家。名冠东南的绛云楼,既是钱氏与柳如是的居所,也是其藏书之地。后因维修绛云楼资金存在缺口,钱谦益只好割爱将极其珍贵的宋版《汉书》、《后汉书》卖给谢三宾。谢三宾是钱谦益的门生,却依然趁机砍价。最后,谢三宾如愿以偿地成为这套藏书新的主人,而卖主钱谦益,也因此获得了一千两白银。

如果说一千两白银的数额还不够巨大,那么十万两白银总可以称得上是“黄金屋”了吧。晚晴时,藏书家陆树藩“曾在上海经营湖丝。因亏欠巨款,将其父之藏书,尽数卖于日本岩崎”(参见近人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具体而言,陆树藩尽数售卖的藏书分别藏于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买家是日本的静嘉堂。这一次“大甩卖”中,陆树藩获得白银十万两。

从某种程度上讲,藏书人眼里的藏书,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要。因此,不论是把藏书置换成“千钟粟”,还是把藏书置换成“黄金屋”,多少都透露着生存不易、生活艰辛的信号。但如果以藏书来换取“颜如玉”,恐怕就得另当别论了。

明代藏书家朱大韶酷爱宋版书。当时,吴门某书商有一部宋版《后汉书》,系陆游、刘辰翁、谢枋得三人手评。朱大韶知道后,便想购得此书。谁料,该藏家转让此书的条件令人咋舌——用婢女交换。为了获得这本宋版书,朱大韶最终还是放弃了心爱的美婢。站在朱大韶的角度看,他获得了心仪的宋版《后汉书》;站在该书商的角度看,他收获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美女。

以美婢换书,一方面可以看出朱大韶的嗜书如命;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缺少人情味。前面提到,用藏书换取“千钟粟”或“黄金屋”,或许是藏家的无奈之举;用藏书换取“颜如玉”,则另当别论。同样另当别论的,还有出让藏书换取一顶“乌纱帽”。

中唐时,宰相段文昌热爱文艺,颇喜书籍和字画。于是,当时的举人杨浑之便投其所好,“尽以家藏书画献文昌,求致进士第。”(参见《旧唐书·钱徽传》)受人钱财之后,段文昌自然投桃报李,极力推荐杨浑之。

除了杨浑之以书换官之事,《旧唐书》还记载了太原藏书家王涯的“光荣事迹”:“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王涯曾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东川节度使,通过出卖官位换取私人藏品,实在是滥用了手中的职权。

用书籍换取生活费,或许存在不得已的苦衷;用书籍换取美女和官位,则散发着“饱暖思淫欲”的人渣气息。说到底,读书和藏书的目的,如果充满“负能量”,则不如休矣。

(《阅读与梦想》类二等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