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亚娟文/图
一幅71年前的旧作,牵出一段大师与乐山的情缘。近日,乐山民间收藏人士沙石将自己从旧书摊上意外淘到的一件宝贝和朋友进行了分享,这件“宝贝”,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丰子恺上个世纪40年代在五通桥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战非常时期,作为大后方偏于一隅的乐山,不仅迎来了武汉大学内迁,各路学者大家云集,也让国学大师马一浮在乌尤寺“濠上草堂”办起了自己的复性书院。在远离硝烟和战场的短暂时日里,古城嘉州文风四溢,新旧文化交融出独特的历史影像。而艺术大师丰子恺对乐山的造访,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依然被无数的乐山人回味和思念着。
画上“小西湖”彼年春光无限好
泛黄的画卷,虫蛀的部分在装裱师的巧手之下早已遁于无形,古朴沧桑直逼感官。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幅作品名为《长桥卧波》,作为丰子恺当年为五通桥“量身定制”的系列绘画作品中的一幅,该作品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盐业文明发达的五通桥优美的人文景观。
黄葛树、浮桥、垂柳、临河栏杆,远山、民居、游船、品茶人,一幅尺寸并不大的绘画作品,却将小西湖婉约而宁静的人文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中,春日的色彩被画家泼洒得活泼热烈,远山的薄雾之中,点点民居错落有致,尽显水上人家的民俗风情。作为该画的主体,横跨江上的浮桥形制独特,突显了川西浮桥的特点和风格。而桥上隐约可见的赏景人正在凭栏远望,也许正在应和水中一叶正在前行的小舟上的游客,也许只是看春水一路下行的欢快和一往无前。
在《长桥卧波》中,小西湖元素洒满纸张。近景中的黄葛树,粗壮的根茎,茂盛的叶片,生命的遒劲与茁壮被画家进行了深入解读。黄葛树下、临河岸边,3名身着长衫的男女围着一张方桌,就着弥漫清香的蜀茶谈天说地。而旁边一着小红衫的少女,正伏在栏杆上打量春日的光景。
“这幅作品真实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五通桥的人文风貌,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浸泡,小西湖似乎还像当年那样雅致迷人。”收藏《长桥卧波》的沙石告诉记者,要不是几年前在古镇牛华的一次闲逛,他不可能在旧书摊上发现这件藏于民间的宝贝。“画作买回后,我才算真正读懂了丰子恺,他是离百姓最近的一个画家,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百态人生。”沙石说,珍藏这幅画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丰子恺的名气,而是在泛黄的纸张背后,他的家乡正站立在那里,尽管已经隔了半个多世纪,还是那么亲切令人动容。
往事如烟云大师的“1943”
五通桥文史研究者曾祥其在《寻踪丰子恺“小西湖”的展画岁月》中,对丰子恺与五通桥的缘分进行了一番“追踪”考证。
《丰子恺年谱》记载了丰子恺这样一段足迹:“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不久辞去教职,以卖画为生;先后赴长寿、涪陵、丰都和川北诸地旅行,举行个人画展。1945年47岁,去隆昌、内江、成都等地开画展。”那么,1943年春节后,丰子恺首次出门开画展的行踪起于何处?曾祥其发现,有大量的绘画和诗作证实,五通桥是丰子恺走出来巡展卖画的第一站,此后几年的卖画为生就是由五通桥拉开序幕的。之所以选择五通桥,其实和长期追随马一浮先生求学深造的一个叫王星贤的人有关,此人入川后在五通桥工作,他与丰子恺的关系极为融洽,有多年的交往,无疑他会向大师推荐景致清幽的小西湖。“丰子恺先生住宿于竹根滩上游街乐安旅馆,展画的地点则在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曾祥其在文章中记录了丰子恺在五通桥展画的具体地点。而在当年武大学生杨静远的日记《让庐日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光潜《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中,也透露出丰子恺在五通桥展画之余,还到今天的中心城区海棠广场处办过画展,吸引了众多武大师生和乐山人竞相观展。
“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景色似杭州。”“四望湖山留墨客,五桥姿韵入诗心。”“是材非材黄葛树,有味无味白豆花”,无论是《赴乐山道中》,还是在画中的题诗,五通桥的桥滩之美,都给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拿来和杭州比较。在氤氲的水乡烟云中,画家既吸吮了大自然的灵感和营养,也获得了画展带来的丰厚回报。
在《寻踪丰子恺“小西湖”的展画岁月》中,还记录了嘉州画派名家李道熙在丰子恺画展之余,前去拜访的一段心迹:“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丰先生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就连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宣纸,也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书桌上有了一点墨迹水滴,只要取一片小宣纸来一擦,便擦掉了。作画时,放几片小宣纸在桌上,纸的一端压在调色盘下,当着色的毛笔笔端水分过多时,只要往小纸片上一捺,水分被吸了去,画面便不至化水。调色盘里的颜料要更换,可以用这种纸片把先前剩余的一点颜料擦去,再挤入新的水彩颜料。在画面着色时,如果着好的颜料水分太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丰先生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
在今天嘉州画派引来外界关注目光的当下,这段大师与乐山画家结缘的往事,令人唏嘘,让人感叹时光虽老、物我依旧的传奇。
追寻大师的脚步丰富“小西湖”人文内涵
“丰子恺的艺术,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相呼应。他把生活中的凡人琐事,用漫画式的国画手法轻松表达出来,并配以文字,或诗或民谣。在那个特殊的抗战年代,他没有大肆渲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而是以轻松的笔墨,让百姓看到希望,再苦难也要微笑着过日子。”五通桥区美协主席、五通桥书画院院长杨循解析了人们喜欢丰子恺作品的原因。
“丰子恺和五通桥结缘,也反映了这里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盐业的发达,和怡人的风景,使得丰子恺等名家流连于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杨循说,丰子恺的乐山展画经历对乐山画家而言具有启示意义,作为一名书画创作者和乐山人,应该追寻大师们的精神,用笔墨发出故园的声音。
“丰子恺的乐山之行,特别是在五通桥的逗留,应该说对乐山文化艺术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方平认为,丰子恺在五通桥留下的反映小西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光的描摹,而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建筑等众多人文信息。丰子恺的绘画让人们看到和了解了五通桥抗战时期的秀美风光与人文景致,今天的五通桥在老街区依旧留存着众多的老民居与民居院落,以及沿河两岸茂盛的黄葛树所构成的美丽景观。在倡导传承保护、发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今天,这些古民居院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丰厚遗产,对于乐山众多文化遗产而言,有着巨大的文旅开发价值。
“利用丰子恺的名气提升美誉度,比如建专门的画室,或者办展览。”胡方平说,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将会深度丰富“小西湖”的人文内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