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京川杜余鑫文/图
7月11日至9月9日,历时两月,备受瞩目的我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征集活动圆满结束,旅游文化类、旅游纪念类和旅游工艺类三大类、31个奖项相继“名花有主”。
多年以来,旅游商品作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显著的“短板”形态存在于乐山旅游阵营之中。如何破题?此次征集活动为之作出精彩注解。
“效果之好,出乎意料!”“精品迭出,趣味纷呈!”“融合资源,集中展现文旅乐山……”无论是普通市民、参赛设计师还是部门领导、旅游业内人士,都对大赛中涌现的乐山特色旅游商品“集群”赞不绝口。
打造资源载体 延伸产业链条
首届旅博会在乐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征集评选活动恰逢其时。
7月11日,由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乐山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乐山旅游商品设计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参赛作品要求以乐山历史、文化、自然等元素为主题,围绕乐山文化旅游纪念品、商品、工艺品、乡村旅游特产等开展创意设计,以实物样品参赛。随后,活动组委会在我市新闻媒体连续推出征集公告,并在成都、绵阳、德阳、雅安、宜宾、泸州等市内多地平面媒体广撒“英雄帖”,吸引各地设计师、创意团队加入征集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乐山记忆·佛的馈赠”主题设计吸引了八方目光,最高奖金1万元也让不少设计团队跃跃欲试。为有序引导我市已有设计力量积极参赛,7月31日,组委会组织我市机关、高校、媒体以及旅游商品生产厂商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乐山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等话题开展座谈,为乐山旅游商品产业提升出谋划策。
“旅游商品的发展,需要努力推动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曾在大佛景区管委会工作多年的文旅专家郭明兴认为,开发旅游商品市场,需要分析游客层次。目前,来乐山的游客中,学生和年轻人居多,因此,要在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尽可能融入现代元素,对旅游商品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上档升级,通过搭建平台,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推动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如何将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秋认为,在设计上,要提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将其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全面分析自身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市场,通过文化感染,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激发游客购买欲。同时,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媒体参与来打造销售平台,建立集中展示乐山旅游商品的场所,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
“旅博会只是旅游商品短暂推广的平台,旅游商品要发展,需要做长远的打算。”“嘉州绣”负责人徐丁月认为,发展乐山旅游商品,要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满足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购买需求,努力打造成独具一格的乐山旅游产品。
“整合乐山众多文旅资源,将它们集中展现于旅游商品。”“努力提升乐山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水平,强化品牌推广能力。”“要不断延长乐山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和销售的产业链条。”……聚合众智,畅想未来,乐山旅游商品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创意层出不穷 评审一丝不苟
自从征集活动启动,组委会工作人员唐艺便陷入“幸福的忙碌”。
“咨询电话太多了,不只是乐山,雅安、泸州、自贡等地的作者也很踊跃!”唐艺介绍,从7月11日到8月20日,尽管征集时间略显急促,可纷至沓来的应征作品让她们应接不暇,短短40天时间,130多个系列的应征旅游商品汇聚起来,让人“左看看,右看看,简直爱不释手。”
专门为此次活动注册了“禅韵文化”品牌商标的乐山康艺礼品公司可谓“参赛大户”。公司负责人姚周华介绍,他们长期以来致力于乐山元素的商品设计,一直苦于没有展示的平台和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看到征集公告后,他们一口气定制了20多个系列、50多件旅游商品参赛,大部分乐山风光都选用乐山著名画家盛志中、余龙的彩墨、水墨画作,把它们由艺术品变身为背包、围巾、鼠标、充电宝等多种生活用品,让产品更接地气。精美的设计折服了观众,也让评委产生强烈共鸣。评选结果,三个一等奖中,禅韵文化选送的“盛世嘉州三件套”、“恋·尚乐山”独揽其二,满载而归。
乐山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唐雪芹和她的设计团队也在征集中“火了一把”。她们将“禅”“佛”“凌云”等乐山元素巧妙融入“竹说禅语”、“舌尖乐山·主题美食体验导游卡”、“凌云禅意服饰”、“写意·卵石花香”、“乐山全景明信片”、“乐佛竹语伞”等多件产品,融艺术性、实用性和时尚性于一体,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均有斩获,收获颇丰。
竹简、瓷器、书画、雨伞、书包、围巾、靠枕、看盘、雕塑、鼠标垫、手机壳、水晶魔方……8月26日,130多个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参赛作品汇聚到中心城区天地人文化街“厚德楼”内,开始接受市民参观和现场投票。
9月1日,初评开始。为体现征集活动的专业性,组委会特聘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赵卫东、四川省雕塑协会副会长李学雷、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邱云志、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银斌、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刘芙蓉、东方园林上海东联设计集团副总设计师蒋侃迅和乐山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鲍华忠作为大赛评委,以专业眼光评定作品优劣。经过激烈争论和评定,46件作品从130个系列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
9月2日12点到9月7日17点,网络投票火热进行,一部手机一天只能为一件作品投上一票,投票得分占据最终评分的30%。6天时间,在本报APP“无限乐山”网络投票平台上,共有10757人次为喜爱的参赛作品投票,征集评选“硝烟”渐浓。
9月9日下午,征集活动进入定评阶段。与初评采用票决制不同,定评采用打分制。首先由评委对参赛作品分别打分,专家打分占据最终得分的70%。然后,结合网络投票情况,将投票数换算为总分30%的分值,二者相加,得到参赛作品的总得分。旅游文化类、旅游纪念类和旅游工艺类的参赛作品按照总得分排序,决出每一类别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乐山元素、创意时尚、主题突出、工艺精良、实用价值、市场前景……按照六大打分细则,评委们围着作品展柜走了一圈又一圈,反复思考,低声讨论,首先形成共识,将水准略逊一筹的15件作品剔出来,作为“入围奖”候选作品,然后再将每一类别实用性、艺术性、独创性俱佳的6件精品挑选出来,作为一、二、三等奖的候选作品,其余13件作品自然进入“优秀奖”序列。最后,再经过评委们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些优秀作品的出众之处,每人郑重在评分表上打下自己的评分分值,经工作人员现场细致计算核对,三大类别的一、二、三等奖终于“水落石出”。
“这次旅游商品设计征集活动,效果远超预期!”雕塑家评委李学雷认为,活动参与度高、参赛面广,文化识别感强,作品在创意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尝试对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开发。以旅游商品设计征集为支点,将会撬起乐山文旅产业不断壮大的未来。“主办方为推动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
“只有走向市场,活动才有生命力。”画家评委刘芙蓉认为,旅游商品从研发到销售,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需要相关研发企业形成合力,打造链条。这次活动体现了乐山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良好基础。加强研发与市场的契合度,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乐山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持续大赛影响 打造乐山品牌
翻开乐山旅游的历史,类似的旅游或文化纪念品评选活动其实也曾出现,但其参与度和市场影响力相对有限。最为关键的是,其征集的产品往往“起于征集,终于评选”,缺乏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或者只是在市场中“昙花一现”,再无踪影。
“征集大赛不能只发了证书就完了,作为商务部门,我们更关注的是商品如何体现市场流通,是否得到市民接受,能否产生‘社消零’,体现交易的价值。”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华说,评选结果出来后,要通过专业营销公司,把它们真正变为商品,通过市场营销,成为乐山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弥补乐山旅游商品空缺的短板。
对此观点,市旅游局局长罗宁表示充分认同。他说,下一步,将在我市景区景点为此次评选出来的商品商家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只有进行销售,产生了市场效益,才会鼓励大家继续开发新产品,保持商家设计推广旅游商品的积极性。这,就是我们政府部门将要引导的方向。
“这次征集只是一个起点。”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秀文表示,为了推动乐山旅游商品发展,我市将从今年开始连续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逐渐形成乐山的原创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旅游商品设计中去。同时,要在适当时机评选乐山的工艺美术大师,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还应扶持有潜力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多参加西安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旅游商品交流会,开拓眼界,提升整体设计水准。
“智慧在民间,创意在民间。”市商务局局长章晓红指出,首届旅博会,为乐山旅游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新的机遇。此次征集活动圆满结束,已经成为首届旅博会的一大亮点,为我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吹来一股新风。相信在未来几年,它一定能成为旅博会越来越重要的品牌活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