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文
有人说:“好音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如今,坐拥世界双遗产的乐山,不仅好玩、好看,还很“动听”。
“浓墨重彩一幅画,荡气回肠一首歌,三江绕古城兴,乐山乐水处处春景……”尽管旅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这些原创音乐的歌词和旋律却久久留在人们心间。10月11日,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群星奖”大赛,我市原创音乐持续升温,推出的三首音乐作品均获大奖,其中《乡绊》和《望》获一等奖,《幸福哪里来》获二等奖。
原创音乐活动的频频举办和获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词、曲作者,他们以真情唱响家乡山水,为乐山文旅发展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在乐山原创音乐队伍中,还有一个以音乐为载体,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感性思维,歌颂“乐善至美”的人。她的名字叫杜颂,是乐山一职中的音乐教师。近日,记者走近杜颂,分享她在歌曲创作之路上的精彩故事。
大美乐山
用音乐歌颂真情
“激发我灵感的不仅是乐山的山水,还有人们善良的心。”杜颂一见到记者,就拿出了自己和乐山诗人程川合作的最新音乐作品《大美乐山我已看见》。她说,自己交作品的时间晚了一步,没能参加旅博会前夕举办的“音画乐山”歌词创作征集大赛评选,但这丝毫不影响自己对乐山精神“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感悟。
“乐山乐水,乐善至美,海棠更艳。啊,我已看见,不老的记忆是正义和奉献……”她在歌词中诠释了自己对“乐善至美”的感受。她说,正是因为一群善良、不计回报的人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她才能一步步顺利完成音乐创作的梦想,而这群人也渐渐成为她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热爱生命
“芦苇之爱”照亮音乐梦
杜颂从小就对音乐痴迷,放学回家的途中,常常望着乐器店内的小提琴发呆。看见女儿对音乐如此着迷,父亲卖掉了自己的自行车,为她买了一个小提琴。父亲的举动令杜颂感动不已,此后,她满怀对音乐的执着,苦读12年,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却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始终没有勇气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整个四川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第二天一早,她望着窗外的景象,突然对生命充满渴望和爱。“生命如此宝贵,时间太有限了,有梦想就要立即付出行动。”她想起了困境中的亲人、朋友温暖的双手相互搀扶着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周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在诠释着大爱与坚强,就像芦苇,随风而伏的姿态不是压抑,而是无为而为的顽强精神。”
她从未制作过歌曲,此时却只想用歌曲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此后的两年中,她无数次地打磨乐谱,历经许多艰辛,最终完成了《芦苇》的所有创作。“这是我人生中创作的第一首歌,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支持。演唱者是国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陈燕,制作人和编导都很用心。我还认识了一群朋友,他们画芦苇,唱芦苇,鼓励我坚持梦想。”尽管此后,杜颂创作了《让梦随泪歌唱》、《飘落的冬叶》、《向着阳光奔跑》等系列歌曲,但创作《芦苇》过程中感受到的善良与无私让她难以忘怀。
创新教学
用音乐倡导爱的教育
为了多学习,3天完成学校一周的教学工作,另外3天学习成都川音一周的课程;晚上踩着弱音踏板练琴到深夜……累得与死神擦肩而过。是音乐让杜颂在失败中找到尊严,在音乐中疗慰内心的伤口,再勇敢地爬起来。
如今,杜颂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感染更多人,想用音乐的力量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10年来,我一直在编写《幸福五心音乐》教材,我想以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此外,她还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为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她创新音乐形式,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滋养学生的自信、梦想、孝心。她还与同校音乐老师共同制作学前音乐网络课程,希望音乐之旅、善良之旅、生命之旅走进学生音乐课堂。她说:“爱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音乐与国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我指明了教学方向,我想以此启开孩子们的心窗,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美好的一面。”
“乐山,山美,水美,人美,但善良的心最美,我只想用音乐发现美,颂扬美。”杜颂情系家乡人,对美的诠释正如她歌词中所表达的那样,如海棠花般绚丽绽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