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包容之佛,传神之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黄跃波

家乡乐山以这尊大佛而骄傲,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尊佛除了带给我们旅游胜地的收成外,还能带给我们什么精神财富?4年多前,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一篇博文《从乐山大佛探寻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文中表达了我多次面对乐山大佛时最深的感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就此起彼伏,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玛雅文明……曾经那么辉煌的文明现都已销声匿迹,而唯有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虽经历激流、险滩和惊涛骇浪,却从未中断,其长寿的秘诀何在?凝视乐山大佛,我一下明白了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那就是“包容”。

乐山大佛开凿于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崇尚道教,抑制佛教,禁止修造佛像,勒令僧尼还俗,然而,乐山大佛仍得以修建,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时代,仍然能为佛教留存一席之地,可见中华文明是何等包容。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大佛,其面相和体态也不是单纯的东方人或者西方人,而是东西方人的集成,这揭示了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那就是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此。从长远看,这尊包容之佛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恐怕远胜于现实的旅游收入,若人人皆有包容之心,和谐社会自然天成。用什么样的载体来传承乐山大佛的这份包容、豁达,让这份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光大?

当从同学处得知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刘奎荣先生完成了《赏析画家笔下的乐山大佛》著作时,激动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对久远历史的思索和对老师性格的记忆碰撞在一起。我为包容之佛蕴藏的精神财富找到绝好的载体而兴奋,也为巨作产生于我师之手而自豪,而更强烈的感受是包容之佛和豁达之师的结合似乎并非偶然,只有豁达之师才能读懂这包容之佛啊!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语句来描述对刘奎荣老师的印象,那无疑只有两个字“豁达”。记得高中时语文课学习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必须交读后感后才能离开,我为了早点走,搞打油诗应付了事,“才饮岷江水,又食五通鱼(豆腐鱼)……”。本来是恶作剧,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拿此作来逐句评价,留下了一段中学时代的经典记忆。更记得,高二时,一群同学挨个开玩笑,最后的接力棒传递到我,彼时顽皮的我居然做出对老师不礼貌的举动,而老师却原谅了我,后来还把我的两篇文章作为范文在课堂给全班同学分享并赞誉。特殊的年代对调皮学生如此宽容的老师实在少见,或许只有深谙大佛的包容文化才能造就出这样豁达之师。

对于文学和绘画我是外行,而二者的结合就更不敢说三道四了,只不过敬畏文化,加上经常和那些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坐坐,耳濡目染和虚心求教也听来点滴知识。当本书出版遇到困难时,我到老师家谈心,聆听其介绍10年创作经历,电脑上欣赏了书稿和世界各地画家的“乐山大佛”,大为震撼!内容如此详实,考虑如此细致,可以看出老师夫妇为该著作已倾注了晚年大部分的心血。这样的大作不是出于计划任务,而诞生于民间自发的十年磨一剑,这应该是乐山大佛精神财富感召结出的硕果吧。再看老师书中对画作的感悟和跃然纸上的点评语句,由衷敬佩其词藻的丰富!100多位画家,100多幅作品,画作是同一个对象,而评鉴的词藻要生动而不重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没有对画作深度的研究和思考又怎么能产生如此贴切的诗性语言呢?比如,老师品鉴画家陆俨少创作的《乐山大佛》追忆画用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肯而精彩,完全符合此画的意境和创作背景。再如,老师对吴冠中画作《乐山大佛》的研读将该画的构图和佛教精神结合,“有意识地放大弥勒坐像的手和脚……极度夸张地表现出佛法无边的精神意义”,读出了画家创作该作品想表现的意境。又如,先生读李琼久大师1972年的《岷江石佛》,对画面中一个很小细节的研读,“江边一位垂钓者,仿佛就是书画家自己,把宽阔的江面当作铺开的大纸,尽心书写……”

听老师介绍,全国各地很多和他一样志同道合文艺界朋友都对此书翘首以盼。老师自己身体也不好,言语中表达出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该书出版的心愿。幸运的是,通过不断的努力,这本呕心沥血之作终在乐山大佛开建1300年之际面世。佛永远在那里,佛法中蕴含的大觉大悟、包容宽广通过这部传神的作品传递着精神的力量。期待更多精品之作,推动嘉州重回文学、艺术盛世的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