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成熙和他的“石头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曾文文/图

一块石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静静地躺在河滩上,以奇妙的图案记录着时代变迁。如果你能读懂图案背后的故事,那便是与大自然的美丽邂逅。

业余爱好收集奇石的袁成熙,常常行走河滩,在不断的发现中,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以图案的形式记录着大自然的奇妙无穷。”袁成熙的脸上露出笑容,皱纹藏进了深深的眼眸里,满头白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业余爱好成快乐“法宝”

25年前,他因患上胆结石、胃病,造成身体状况不佳,只得提前退休。捡奇石便成为他全新的生活内涵之一。“当时住在河边,一出门就能看到满地石头,偶尔遇到色泽好的,就捡回家当摆设。”就这样,石头越捡越多,他的爱好也日渐浓厚。

一开始,他只捡那些一眼就能看出像何种事物的小石头。时间一长,他逐渐发现了许多图案漂亮,色彩艳丽,但一时间看不出究竟的石头。“我从小就好奇心重,所以看到这样的石头就舍不得丢,便带回家慢慢琢磨。”

袁成熙从13岁起,就一直做印刷工作,直至退休。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他收获最大的便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悟。“我有美学基础,悟性还可以,想象力也挺丰富,这能帮助我很快理解石头上图案的含义。”

常年行走在河边,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视野也变得开阔,远离城市喧嚣,静看青山绿水,常令他陶醉不已。偶尔发现几块漂亮的石头,总是让他收获不少意外惊喜。不知不觉间,困扰他多年的病症渐渐消失了。如今已78岁的袁成熙,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只要天气良好,他就会去河边捡奇石。他说,这是忘掉烦恼,锻炼身体,收获快乐的“法宝”。

与石“交流”酝浓厚情感

“我原本是用一个袋子装,每次捡几斤便知足。之后越来越着迷,就开始捡大石头,要用自行车才能搬回家。”袁成熙在捡奇石时,偶尔也会遇到危险。不管是摔倒了,还是掉进河里,他对收集奇石依然执着。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他正在五通桥区的河滩上捡石头。“河水一下子荡起来,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河对岸的房子不停摇晃,才意识到地震来了。当时河滩上就我一个人,吓坏了。”回忆那次经历,袁成熙依然记忆犹新。

正是因为一次次类似的经历,他与石头的“缘分”越显珍贵。“你看,这个图案像一株梅花树,这个像飞翔的仙鹤,这尤如一对夫妇在交谈……”说起自己收集的奇石,袁成熙激动不已。

20年前,他在五通桥区的河滩上发现了一块花纹尤如两只龙虾嬉戏的石头。他一眼相中,却没有力气将这100多斤重的石头带回家。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每次路过河滩,那块石头都静静地躺在原来的位置,像是一块没有人发现的“璞玉”。袁成熙再也按捺不住,便叫儿子用三轮车把这块石头载回家,并给它取名《虾戏图》,这块宝贝已陪伴了他近20年。

前段时间,一位喜爱奇石的河南企业家对他的《虾戏图》爱不释手,愿意花20万元买下。袁成熙没有丝毫犹豫,笑了笑说:“这块石头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你花再多钱我也舍不得卖给你啊。”

袁成熙记得,成都一位石友卖掉自己喜爱的奇石后,精神状态十分消沉,最后不得不花高价钱将石头重新买回来。他深知自己对喜爱的石头亦是如此,所以,放弃这笔生意,他并不后悔。

不断学习“读”懂石文化

“我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捡石头,但平时,我喜欢和其他石友交流心得。”6月底,袁成熙在车子镇开了一家“石中趣”奇石馆,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与石友的交流平台。“他们捡了一块好石头,看不出像什么的时侯,就会拿到我这里,一起探讨。”

此外,他还会经常在网上搜索关于奇石收藏的知识,不断学习“玩”石头的经验。成都、云南、重庆等地的奇石展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看得越多,思想就变得更开阔,这样才能看懂更多石头里藏着的故事。”

“乐山处于三江汇流之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地收藏奇石的人都很羡慕此地。能够把石头上的图案解读出来,这也是一种文化,而乐山的奇石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袁成熙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