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掌故上的罗目:一本打开的线装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宋亚娟文/图

编者按:

清溪、罗城、罗目、苏稽、西坝、大堡、箭板……分布在乐山地理版图上的古镇,犹如一个个璀璨的星宿,照耀着乐山丰富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而由这些地域文化延伸出的民风民俗,则在差异之间展示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和民俗魅力。

古镇游、古镇文化节……古镇文化旅游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一边在“寻根之旅”中探寻古镇的怀旧气氛,一边又深为当下古镇的“同质化”而深感忧虑。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之路,何去何从?今年10月,旅博会将在乐山上演文旅大戏。从本期起,本报“旅游版”将开设“走进古镇·探幽历史”专栏,在揭开乐山古镇面纱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各方探讨,让乐山古镇走出深闺,成为乐山文旅产业上夺目的珍珠。

“峨眉山下有个池,叫龙池;池里有条龙,叫青龙;青龙有好长,有九里长(场)……”流传于峨眉山麓的这首民谣,曾几何时,为地处龙池、青龙、九里等场镇的乡民口口相传。在这首生动、脍炙人口的民谣中,既显示出了各自的地域特征,又运用不同的掌故传说,将其有机连为一体,呈现出一条承载着丰富信息的地域文化链条。

作为链条中的这条“青龙”,很多人可能陌生,然而一提到它现在的名字,你眼前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形象。青龙即罗目,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罗目县开始,位于仙山脚下的这个人口聚集地,陆续更名罗目镇、青龙场、青龙镇,直到今天再次变回罗目镇。1000余年的时光更迭中,无论名字如何变换,世事如何变迁,它犹如一本精致的线装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开篇到终结,始终散发出岁月静好遗落到纸间的淡淡芬芳。

A古镇遗珠“青龙”全身都是宝

资料显示,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的罗目县,古代是与峨眉、绥山平级的一个县治,属古嘉州辖地。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撤县改镇,并入峨眉县,为古代著名的峨眉五镇之一。清代时,罗目镇改名为青龙场,1952年建青龙镇。其后数度更名,直到1981年5月,经当时的峨眉山县政府批准以唐代著名的罗目县址“罗目街”改名为罗目镇。

对于生活在罗目镇的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习惯将罗目唤作青龙场。青龙场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除了青龙本地的人,附近包括高桥、土地关(地名)的村民和居民都会在赶集日前往热闹的青龙场。早年在高桥镇念完小学,其后在青龙初中读书,如今举家迁往乐山年近七旬的宋玉兰老人告诉记者,高桥距离青龙场将近两三里路,她记忆中最美好的就是赶青龙场。“高桥当时没有真正的集市,一般人都会选择到相邻的青龙场赶集,青龙场物资丰富,而且又热闹。”老人回忆,很多附近山民为了赶一次青龙场,事先会预备好干粮和水,她经常在路上看见有人拿出苞谷粑充饥。

“除了在石板街上疯耍,就是到山上的猪肝洞看石头。”宋玉兰所说的猪肝洞,因青龙场一座山顶上有一钟乳石似猪肝而得名,是峨眉山人文景观中一道特有的景观。“猪肝洞旁边还有一个溶洞,听附近的老人们说,可以穿过洞子直达峨眉山九老洞。”宋玉兰告诉记者,流传在青龙场的故事很多,而大多数都与神奇的峨眉山有关。

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罗目镇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留下的显赫身份,仅仅几条古街、石板路、猪肝洞,还不足以述说其神奇。古代,罗目是通往大小凉山、西昌、云南的要道口,历代商贾云集,山货和内地物资也都到此交流。资料显示,罗目镇先后出土过许多古代文物、铜器、玉器和有“中国钱王”之称的古钱币等。2002年出土于罗目镇阳光村十组的“钱山”重达16.32吨,约160多万枚铁钱,成串堆积,因锈蚀而粘连成一座铁钱山。“钱山”中的铁钱币共有宋代17个年号,前后跨度近220年。同时出土的大陶罐,里面藏有大量精美珍贵瓷器,或产于江西景德镇窑,或产于宋代定窑。其中有11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18件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罗目之名,因蕴藏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再次为人惊叹。

B市井古迹千年繁华今犹在

被千年时光浸润过的罗目古镇,仍像一位大家闺秀,无论转身还是立于灯火阑珊处,都不失一份典雅古朴的美,好像一千多年过去了,时光并没有在她身上留有一丝沧桑。

初夏时节,漫步于古镇的老民居、商铺、茶馆,脚下石板路铺就的路面光滑,仿佛还能听到丝绸之路上远行客牵引的马蹄声嗒嗒作响。罗目镇集合了四川古镇的所有元素和特色,引以为傲的木质结构民居,成为现代人探寻四川古建筑文化的一个亮点。

临河而建的罗目镇,一边的临江河水潺潺流淌,一边的古镇居民有滋有味地生活栖息。镇内街道众多,有正街、兴隆街、下街、背街、半边街、顺河街、青稞市街、万埝街8条主街,另有周巷巷、羊巷子、纸市巷、茅草市巷等7条小巷。经纬交错,以一方天地哺育着这里的子民安居乐业。

据了解,罗目古民居的木建筑,以院落为单位相互连片,除个别为三楼建筑,普通人家为二楼建筑。其古式传统雕花楼刻精美,以万埝街三进四合院为典型,反映出古镇大户人家气派。万埝街保存至今约150米,青石板街面和万埝古渠反映出古镇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重视。

穿行在万埝街的张时勋宅,从围合的天井仰望天空,透过院中绿意森森的一丛兰草,一股浓重的怀旧情感油然而生;在周家大院,民国时期天主教传教士马修女曾在此开办修道院遗留下的声音,似乎还能从那一方木雕的窗棂中听闻;伫立于下街的胡德伦宅,由青砖砌成的文化墙和下方的水池,一年四季,在葱茏植物的陪伴下,生机盎然,似乎昨天的主人从未离去。

行走其间,热情的罗目人一定会为来客当向导,小镇的昨天,今天,往事历历在目。而生于小镇的文学翻译家、作家金满成,报人、商人、革命者王达非,刑法界泰斗伍柳村……一个个从罗目走出的名人,家乡人如数家珍,从来不曾忘却。

C手艺人的岁月掌上描摹灿烂民俗

逼仄的屋檐下,简陋的小方桌“暗香浮动”。一墩一墩的豆腐,夹杂着豆子的清香,白生生地向你袒露着可口和美味。“青龙豆腐”的招牌随处可见,有的被制成牌匾,有的是一杆飘扬在屋檐下的店旗。

走进如今已晋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罗目镇,就走进了美食和民俗的世界,衣食住行,从嘴巴直接武装到生活的最细微处。除了“青龙豆腐”,黄糕粑、烤豆腐干、豆渣粑、蒸笼肉、豆腐脑、米花糖挑动着你的味蕾,布鞋手工制作、打铁铺、竹篾市场、剃头匠、裁缝铺……让你一睹民间手工艺的原汁原味。

在罗目镇众多的手工布鞋作坊里,唐小平的“老青龙布鞋”地位特殊,一是传承人年轻,二是其一直在坚持这门古老的技艺。“一天只能做10双布鞋,从裁减、缝纫再到最后成鞋,全靠我自己动手完成。”唐小平说,每个月布鞋店能创收两三千元,在家门口创业,且效益不错,他已经很满足了。在唐小平的布鞋作坊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布鞋在木制隔架里堆放整齐,鞋底既有人工纳制的,也有塑料的。唐小平说,有一名广东游客隔几年就会到他这里买鞋,一买就是10多双,说是穿起舒服,不湿脚。

光顾罗目镇的外地人,不少是冲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去的。在古镇的铁匠铺,几名打铁人面对着烧得火红的炉火,通过锻打,制作出镰刀、锄头、火钳、白铁剪和四角扒等农用和日常生活工具。“生意不算好,只能糊口。”对于打铁这门营生,匠人们表示,希望能融入到小镇的旅游开发中,以新的形式吸引游客。

作为“莲箫之乡”,罗目古镇的莲箫舞堪称一道原生态的“土特产”。动感十足的莲箫,在莲箫中穿梭的舞者,将一方乡风乡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D大打民俗牌千年古镇生机再现

2008年,峨眉山市启动了“打造罗目古镇”计划,在保留古镇原貌的情况下,详细规划,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此后,峨眉山市相关部门在罗目镇召开现场会,进行一期改造动员大会,明确文体部门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内涵,精心设计路牌、路标;规建部门负责道路硬化;水务部门负责清淤工作……该市紧锣密鼓改造部分古街古巷,全力提升古镇形象。经过立面改造以及初步打造之后,2010年春节期间,罗目古镇全新亮相,推出的“游千年古镇品民俗原味”罗目古镇系列游活动,共吸引各地游客3万余人次。

“在保存古镇文化遗迹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旅游企业,培育良好的旅游业态,通过企业逐步带动古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罗目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古镇保护和建设绝不能破坏原有的风貌,在发展古镇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有的放矢,科学规划。“打造峨眉山的后花园,罗目镇有这样的实力。”该负责人介绍。

古镇、古街、古屋,对于罗目镇这本线装书而言,还曾吸引电视剧《海灯法师》、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西南警事》,以及巴西电视连续剧《来自地球另一边的爱》等影视剧组的青睐。影视拍摄地、民俗文化大观园,以民俗之名,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罗目古镇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声音】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留住名镇历史记忆

■胡方平

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巷,从文物古迹到传统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既是形成一座城镇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镇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保护我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罗目古镇,本质上就是保护好古镇流传下来的无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镇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环境要素。首先,要科学编制好名镇总体保护利用规划。以保护利用规划为指导,推动名镇的各项保护利用工作。尤其在“旧镇改造”、“危旧房改造”中,必须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应尽量避免采取区域性的大拆大建的方式,以避免名镇历史记忆的消失。

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加强对名镇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居古建筑,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采取“重点保护,分级对待”的办法,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的原则来修复民居等古建筑,从而将传统民居等古建筑融入城镇建设发展中,让各种不同时期的建筑和平共存,并保持其所属年代的历史风貌,真实地呈现以保存历史来拓展城镇的功能价值,挖掘城镇的文化内涵,重塑城镇的个性特色。

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历史名镇的功能复兴,重现历史名镇魅力与活力。在历史名镇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兼顾名镇原住民的利益诉求,主动吸引广大民众和广大经营者参与到名镇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编制典型民居建筑改造方案和街景立面设计,对现有文物建筑、民居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以及水、电、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造,改善名镇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强消防等防灾规划,降低安全隐患;使历史文化名镇能够基本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居民生活和商家经营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名镇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镇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特色建筑、特色美食、休闲文化、民俗玩意等方面重整历史名镇的文化业态,通过发展商贸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发挥名镇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理顺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历史名镇保护规划的后续监管。一是名镇街区、街巷改造等大型建设项目,要事先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的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地民众的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以及多部门合作参与,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工作。二是加强名镇重建、新建地块的规划管制,避免出现新的不协调建筑,维护完整的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三是加强科学管理,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并确保规划能有效具体实施、落实。(作者系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