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旅互动生态沐川转型升级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陈兴鑫

一个剧带动沐川旅游: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闪亮登场,“端午小长假”前通过网络营销,千名旅客集聚沐川,打造西南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生态沐川迈出关键一步。

一根竹撬起十亿产业:上海弘航集团不仅整体接手沐川竹海,计划3年投资逾10亿元打造4A级景区;并且投资冷链、物流、文旅三大产业集群,打造10亿元的“全竹产业链”。

昔日,林竹资源富足之地,却因交通条件制约,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沐川县委、县政府抓住文旅互动这个关键,生态沐川转型升级拉开大幕。

沐川主要景点介绍

桃源山居

桃源山居位于沐川县城东南部,与城区隔河(沐溪河)相望,是沐川县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暨乡村旅游点,其所在的三溪村是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庄。桃源山居地势平缓,山林葱郁,泉鸣溪清,汇集沐川地域特色文化精华,彰显浓郁的农耕文化底蕴和山居特色。游人可在这里观四季美景,赏沐川草龙、竹编,走进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川西南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亦可到杆栏式建筑内品农家菜采生态果蔬干农活,体验农家情趣,还可进行舞草龙、划旱船、吹喔山号、甩莲箫、打腰鼓、唱沐川薅草山歌等沐川传统民俗文化体验。

将文化的魂植入沐川旅游

“新姑娘,红盖头,半边屁股在外头。”看似粗俗的歌谣,其实是昔日新娘哭嫁的真实写照。

大俗即大雅。在船帆点点、渔歌悠扬、诗情荡漾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中,“草根文化”与“高雅艺术”相互交织,展现出“生态沐川”的“人文之美”。

沐川有丰富的山水、独特的文化,但是留不住人。如何将手工造纸、僰人悬棺、南丝古道、茶马古道、沐川草龙、沐川旱船等深厚文化资源与生态实现无缝融合,把“看了就走”的游客留下?

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光影技术,将竹乡的生态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尽展于山水之间。5月24日,由沐川本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拉开商业演出序幕。端午节,借助网络营销,千人游客集聚沐川,给当地吃、住、行都造成一定压力。每当节假日,沐川街头川A、渝B牌照的车辆渐渐多起来了,宾馆爆满,做餐饮的商贩生意火起来。

作为大型实景剧,国内往往都在成熟的旅游景区。沐川却先人一步,采用文化“倒逼”机制,提升旅游品质。“在品牌打造上,市场培育上,沐川面临两大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应该要破解营销困境,提升人气,培育市场,真正地走向市场化。但无论怎样,《乌蒙沐歌》对于提升沐川的影响力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文化的魂深深地植入旅游中,《乌蒙沐歌》无疑掀开沐川文旅深度融合的篇章。

除此之外,新农村综合体桃源山居也是一个成功范本。漫步川西民居桃源山居,鸟语清脆、花香飘散,“二十四节气”、“牧童与牛”等各类民俗装饰点缀其间。据了解,桃源山居总投资14000万元,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底建成。在桃源山居核心部分——沐川农耕文化博物馆内,1000多件农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穿越百年时光,演绎着一个世纪以来沐川农村生产、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历程。

在文旅项目蓬勃发展的背后,源自沐川党政的主导。围绕“生态”这个核心,县委、县政府确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产业融合、错位发展”的思路,突出生态品牌,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做实做大做强文旅项目为支撑,以超前规划和创新策划为引领,围绕生态养生、民俗文化、特种体验、乡村休闲四大板块,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精品,实现在西南文旅产业总体布局中的错位发展、互动发展。

县委、县政府提出,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此外,加大文旅项目用地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信贷税费扶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持,为建设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提供支撑。

今年,沐川县抓紧修改完善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设规划和文旅产品规划,全县文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百亿文旅产业项目工程”,加快打造沐川竹海景区、桃源山居等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力争到2020年完成文旅产业投资100亿元以上。

从全域上考虑,沐川加快融入西南文旅产业大环线,确立环城文旅产业带、边河流域文旅产业带、龙溪河流域文旅产业带,做优内环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建设美丽村镇相结合。沐川加快打造一枝春观光茶园、花山猕猴桃产业园、李家山金银花产业园等,实现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产品变商品。加快推进风貌改造,打造新凡、沐溪“农耕风貌长廊”;永福“休闲养生绿镇”;箭板“历史文化古镇”;舟坝—黄丹“水乡风情新镇”。

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七年上台阶。沐川县力争到2020年,文旅产业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50万人次,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达到1.5天,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000人,成为西南文旅产业版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亮点。

将生态融入县域特色经济

竹是沐川的发展底色,生态是沐川最大的优势。全县拥有160多万亩的竹林,森林覆盖率达77.3%。但多年来沐川竹海却一直“守在深闺”。此外,沐川茶叶、猕猴桃、金银花、黄白姜基地加快建设,名声在外,并依托这些基地形成了自然古朴的五马坪景区和原始幽深的黑熊谷森林公园。

由于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制浆造纸、竹木板材、生态食品等产业加工方式粗放、循环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全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能力较低,制约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进程。

如何将生态底色变成发展引擎?沐川大胆探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助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加强政策扶持,建设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5月初,沐川的甜苦笋通过刚刚运营的上海弘航集团全冷链物流运送到全国。自此,让沐川人民致富的甜苦笋终于有了最好的保鲜运输方式,能如愿地“走到”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该项目的落地,得益于沐川党政招商引资的成果:上海弘航集团整体接手沐川竹海,计划3年投资逾10亿元,打造4A级景区;同时,上海弘航集团将投资三大产业,包括拥有国际先进保鲜技术的沐川冷链物流基地、西部最大规模的竹产业园、西部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基地彩弘谷等项目,打造出一条“全竹产业链”。产业高端、产品高端,上海弘航集团从竹资源综合利用、特色农产品加工、冷链流通储运、文化旅游互动发展等方面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有机、循环的新型产业转变,逐步实现从生态资源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跨越。

沐川,依靠一根竹子撬动起了10亿元级的大产业,芊芊细“竹”也将摇身变成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授予弘航集团彩弘艺术谷“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及“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写生基地”的牌匾。西南乃至全国的艺术家也在四川找到了另一世外桃源般的艺术停留地,彩弘艺术谷建成后将成为西南一大艺术重镇。

目前,沐川县委、政府将目光瞄准了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乐宜高速建成通车,成贵铁路、仁沐马高速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沐川依托交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拓展旅游线路。随着“峨眉朝仙山、乐山拜大佛、沐川观竹海”黄金旅游线路的形成,沐川生态游品牌叫响省内外。

沐川竹海

沐川竹海位于沐川县永福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52平方公里的景区里,10万亩绵延的林竹葱茏翠绿、浩浩渺渺、一望无际,70多处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致与古兵寨、古寺庙、古丝路历史传说交相辉映,成为川西南著名的生态养生、避暑休闲、寻古猎奇的旅游胜地。漫步景区,游人可沿路观赏谦谦慈竹的美好姿态,可探险穿行于形态各异的丹霞崖洞,可登银子岩俯览田园美景、云海奇观和登观海亭远眺河川壮景,亦可划动竹排在永兴湖上肆意游玩嬉戏,体验坐“竹海滑道”和抓“笋虫”的奇趣。此外,还可到有着“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醉氧圣地”之誉的箫洞飞虹,观瀑布彩虹做有氧呼吸(竹海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5690个/立方厘米,尤以箫洞飞虹处为最高达35000个/立方厘米),在这里追寻韩湘子的足迹。景区观音岩一带因栖息有100多只猕猴群而变得野趣横生。主要景点有:

箫洞飞虹。一帘瀑布从岩壁上面悠然流出,瀑布有四五十米高,丹霞白练,出尘脱俗。瀑布冲击在潭中龟背石上,有如醍醐灌顶之感悟。其石三象,一如蟾蜍蹲水,二如水冲牛心,三如巨龟匐卧,人称“千年浴龟”。瀑帘之后,山岩凹进形成一条凹槽石板道,深约三米,高约两米,站其内观瀑,瀑流由稀疏细密、浓密与浑然水柱依次排列,呈现出透明、微明、半明半白与白茫茫一片之不同光亮效果。尤为称奇的是晴天中午前后,于凹岩透过水帘观日,可见七色彩雾,有恍若隔世之感。

永兴寺。由箫洞飞虹转出,沿公路上行约3公里,到达山峦高处的永兴寺古庙遗址。明末清初建造的永兴寺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再上行约150米,即到老君殿,俗称“缴香台”,为永兴寺山脉的最高点,人称“八卦石”的两巨石高约40米,并排横列山顶,顶宽百余平米。站在缴香台上,放眼四顾,群峰低伏,翠竹连岗上万亩竹林,令人心旷神怡。天气晴朗之时,在此远眺,向东可见犍为岷江一带,向南可望云南境内的群山绵延天际。

鸳鸯湖,又名八一水库。由两个分开的水面组成,因而得名鸳鸯湖。以前这里是健全纸厂的取水渠。水深2-3米,水面呈狭长形,最宽处约50米。一条石板路沿湖岸蜿蜒曲折,路宽约2米,长约300米。在湖的末端有一堵堤坝拦截湖水,旁边的石板路通往永兴寺。湖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沿湖风景优美。

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

《乌蒙沐歌》是沐川县立足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全新推出的全国首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该剧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光影科技,将竹乡的生态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尽展于山水之间。全剧包括序、诗韵沐川、茶马古道、婚俗遗风、舞动金秋、尾声六个部分,演职人员260余人,时长40分钟。

箭板古镇

箭板镇地处沐川县东郊,位于宜宾、沐川、犍为三地交界处,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2公里。箭板场以场下河中有三段长百米形如弓箭的石梁为“箭”,王爷庙滩畔百米大石板为“板”合名为“箭板”。现在,古街道依然保存着木板房、石板路质朴风彩。一条长两里宽3~6米的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岁月将石板磨得光洁油亮。民国廿一年(1932年),古街上还有川南特色的凉厅子,上下渡口街头各有一座石拱木栅门,晚上三更后关门,防偷防盗。上场禹王宫、下场万寿宫、川主庙内有三座古戏楼,每逢节庆和当地人办喜事,都要请外地戏班子唱川戏助兴,俗称唱“大戏”。场上每逢正月初六到十五,都要开展耍龙灯、狮灯、牛灯、烟花活动,年年端午“划龙船”,1986年,箭板龙舟队代表沐川参加乐山市龙舟赛获银奖。老街现存民居系百年以上木质穿逗结构老房,临河边全是别具特色的青石保坎吊脚楼,加上下场口、场后口及南华宫门前的沿线一代现存的20余棵黄桷树,以及场对岸“柏树嘴”的3棵千年古柏,成为当地的一大风水宝地,真是楼在水中,人在栈中,树在河中,物水相映,其盛壮观,精心雅致的人间仙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