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瑶文/图
4月的芦山,草长莺飞,生机勃勃。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经过360多个日日夜夜的砥砺奋进,在这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幸福美丽新家园正从废墟中崛起,噩梦已经消逝,山川依然美丽,大地重归安详。
乐山与雅安山水相连。因为“4·20”芦山地震,乐山市委、市政府及乐山人民全力支援灾区救灾、重建,彼此接下了深厚情谊。特别是对震中龙门乡的隆兴中心校,乐山给予了更多的帮扶和支援。
在“4·20”地震一周年之际,乐山的爱心再次飞到了隆兴中心校:4月16日,由乐山市委、市政府,乐山市军分区,市中区区委、区政府,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联合援建的灾后重建项目——隆兴中心校华构住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让灾区学子有条件汲取更多的科技知识,为他们放飞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助力成长
华构住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今秋投用
4月16日,记者跟随华构住工相关负责人赶赴芦山县隆兴中心校。从乐山城区出发,经乐雅高速,200多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地震损毁的道路设施已基本得到修复,一路畅通无阻。
阴雨过后,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探出头来,照耀着公路两旁如雨后春笋般日渐“长高”的新房,一如往常。途径芦山县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新村聚集点——芦阳镇黎明新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洋楼依傍在青山绿水之间,前庭后院种植的四季豆、南瓜苗已经发出了嫩芽,村民们正忙着重建新家园。
跨进隆兴中心校大门,一块镌刻“感恩”二字的石碑映入眼帘。上午10点多,正是领取营养餐的时间,老师们将分好的鸡蛋、牛奶领到各班教室,再分发到每个孩子手上。用餐过后,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修缮一新的校园里奔跑嬉戏。地震的伤痛,随着时光的流逝,似乎已渐渐淡出了他们的记忆。
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据统计,“4·20”地震,仅芦山县就有2.6万名儿童受到严重影响。隆兴中心校校舍严重受损,附属设施也受损。地震发生后,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军分区258名官兵和民兵第一时间赶到龙门乡,立即展开救援。当晚连夜进村入户搜救群众时,了解到隆兴中心校教学楼全部停用,教师们睡在地上、537名学生失学这一情况后,官兵们立即动手,率先建成了灾区第一所帐篷学校。23日早晨,第一批200多名学生在家长的护送下冒雨兴高采烈地重新走进了课堂。
在帐篷学校复课的同时,乐山军分区在省军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连续3昼夜突击,搭建了共计1800余平方米的板房学校。乐山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共同筹集了一批教学用具、书籍、文体用品、食品等物资,很快运抵隆兴中心校,并从乐山抽调3名语文、物理、心理骨干教师,接替在地震中受伤的老师任课,充实了师资力量。震后一个星期,隆兴中心校537余名学生全部复课。
当时,华构住工的员工也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进行救援,在了解到学校的受灾情况后,结合公司刚刚研发成功的装备整体式房屋,向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后,公司决定为学校援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感恩奋进放飞梦想
隆兴中心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龙门乡的各个村镇。由于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学校一直处于较为闭塞的发展环境中。灾后重建中,学校以科幻为立足点,发展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梦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帐篷学校到板房学校,乐山的全力救援,让隆兴中心校的师生们感到格外舒心。在做好救灾工作的同时,乐山军分区积极协同乐山市委、市政府,对隆兴中心校进行定点帮扶,共同助其打造“全国科幻特色学校和科技示范校”。
地震后,乐山市委、市政府捐赠了20万元用于学校教学建设,资助25万元建立助贫助困帮扶资金;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专门开展心理疏导和抚慰。去年“六一”前,乐山军分区给板房学校安装了126台壁挂式电风扇,改善学校办公学习环境。去年底,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派出慰问组赴隆兴中心校,慰问困难学生和教职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为学校捐赠500多套校服和50余套工作服,为灾区教育注入涓涓暖流。
目前,学校科幻长廊已部分建成,科普阅读室、科技活动室已投入使用。此次开工建设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将为学生们提供思想道德教育、科技体验普及、知识技能培训等一体化服务。据华构住工董事长侯键平介绍,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总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是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华构绿色建筑研究院研发的低碳节能建筑,具有建设周期短、房屋质量好、使用寿命长、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八度抗震等优点,公司将组织精兵强将施工,在灾区援建项目中真正体现科技含量高和质量优先的原则。项目计划于8月20日建成,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
一直以来,华构住工积极活跃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公司共拿出了600多万元用在教育、文化、市政建设、灾害捐助志愿者行动、环境保护等公益方面,恪尽企业职责,尽显社会价值,致富思源,回馈社会是华构住工的理念。
对于科技活动中心的开工建设,学校校长王智强感到非常欣慰:“通过耳濡目染的科技意识培养,让农村的学生从小接受科技教育,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发展大有好处。”学生们则对此充满了期待。六(2)班的卫闰华同学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到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领略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参加有趣的课外活动。等科技活动中心建成后,可以提供更大的科技平台,让我们汲取到更丰富的科技知识,让我们的科学之旅起航。”
爱心支教
援助教师与灾区学生结下深情厚谊
走进学校七(1)班的教室,班主任巫俊老师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们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激昂嘹亮的音符震撼着孩子们的内心,大家跟着乐曲挥舞着手臂,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教室的一角,同学们自制的读书卡规整地贴在墙上,写满了从古自今的名言警句,字里行间充满了正能量。支教老师带去爱心
巫俊是来自井研县研城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去年9月起,她和市实验中学的外语教师景虹一道,在隆兴中心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这一年,她们带着满满的爱心付出,很快就融入到学校师生中去。
在地震灾区任教,条件比常人想象得还要艰难。来到学校后,巫俊和景虹两位老师合住在三楼的一间宿舍里,除了两张单人床,其余基本没什么家具。逢龙门乡赶集的时候,她们每次要买上够吃几天的菜,放学以后在宿舍自己搭锅造饭。由于灾后重建能源紧张,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她们常常得自己到一楼提水上楼,才能做饭、洗漱。
但这对于她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来灾区支教,我们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经过不期而至的小余震,还是让她们感到胆战心惊。学校考虑到她们人地生疏、不适应灾区的艰苦条件,提出要给她们宿舍安装电视和电脑,但两位老师谢绝了,“很多老师家中房屋倒塌,一家人挤在一间教师宿舍里面,我们不能搞特殊。”
对巫俊来说,更为艰难的是丢下了年幼的女儿。地震过后,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溢巫俊的心灵,接到学校通知后的第二天,甚至还没来得及与在峨眉工作的爱人见上一面,她就将还不到两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照顾,匆匆赶赴震中龙门乡。除了每个月一次辗转几趟车回井研看看女儿外,平时只有通过电话,这位母亲才能聆听女儿的呀呀学语。
不能陪着自己孩子身边,巫俊却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看到学校百废待兴,她主动担任班主任,想更多的办法提高授课效率,经常深入学生家中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激励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为帮助孩子们走出地震阴影,景虹则在课余查阅灾后心理保健知识,带领学生们唱英文歌、制作节日卡片,孩子逐渐变开朗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孩子们眼中的“大姐姐”
因为对灾区学子的无限关爱,巫俊和景虹两位老师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大姐姐”。她们不仅将知识播撒在学子们的心田,也让爱和感恩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师生打成一片,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巫俊和景虹说:“通过支教,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内涵所在,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也有了价值感,这是我们在这里最大的收获。”
除了前后派出5名支教老师,我市还积极协助加强对隆兴中心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促成乐山实验小学与隆兴中心校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提升学校师资力量;通过引入数字化教学系统等,提高学校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市教育局、乐山市教育基金会为学校每个教室捐建了电子白板,方便老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上课能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获取最新知识,这在芦山县是最先进的。
“感恩自奋强,铸就成才梦”是隆兴中心校的校训。校长王智强说,地震后,学校受到了包括乐山在内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和支持,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较震前有了大幅提升,在帐篷学校拆除后的地方,学校还将新建幼儿园、环形跑道和学生食堂,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让学校现在和将来的学生,永远铭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关心过、爱护过我们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立德树人,努力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有大家的共同呵护,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