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乐山“三江、三区、三带”版图中,北部布局嘉州片区现代服务业、西南部布局沙湾片区传统优势产业、东南部布局五通桥片区新兴产业,构建起乐山“两化”互动、产城相融的格局。其中,青江新区占据特殊地位。
“千年古嘉州、时尚新青江”,青江新区以“时尚”命名,更担负展示乐山门户区、重塑乐山城市形象的重任。
青江新区,位于乐山中心城区西北部,嘉州片区(商务文旅功能区)中心位置,规划面积5.3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5平方公里。一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美丽的图画。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对青江新区进行城市设计,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定稿。
追寻乐山城市的历史,不难看出,乐山沿江而建、沿江而兴。从乐山港,延续到高北门;从牛咡桥,延续到新广场。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格局的变化,青江新区脱颖而出。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青江新区就位于这样一个繁华之地,承载城市主体发展的需要,带动乐山商业业态转型的需要,布局节点式的大型百货,推动商业布局从沿街式向商业体的业态发展。
因此,青江新区,定位于市级商业金融中心,具有大型交通枢纽功能,并且兼具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景观、浓缩城市文化的功能,成为“城市通达地、都市商业核、生态居住地、文化魅力窗”。
我们看到,在青江新区版图上,高铁站点、成贵铁路站点位居其中,游人中心、长途客车站、公交客运站分次排列,世豪广场、嘉州新天地、红星美凯龙占据优势位置。此外,大批商业综合体准备抢滩青江新区。高铁乐山站以年8000万人次的人流量,给商家带来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财富。
高铁时代即将到来,乐山将迎来广阔机遇。青江新区,承载使命,肩负重任。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生态宜居的现代之城、厚积薄发的机遇之城、潜力无限的财富之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江新区,在乐山城市建设中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做城市设计的新区;第一个做综合管廊规划的新区;第一个建设人行地道的新区;第一个成片征地、宗地供应、整体开发的新区……
规划理念超前、资金保障到位、征地拆迁有力,“三大难题”的解决,为青江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5.3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将屹立起一座繁荣的新兴之城。
借鉴以往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吸取曾经的教训,青江新区在“更高”上迈出坚实步伐:标准更高、品位更高、功能更高。
规划理念超前
青江新区,在乐山城市建设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具有深远的意义。青江新区,是乐山首个做城市设计的新区。依托同济大学的设计专家团队,在我市规划建设部门的配合下,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筑形态和空间关系,规划步行系统、车行系统,功能上定位为商业区、交通集散地、城市新区,在等级标准上更高、功能上更配套,并以此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
此外,青江新区将地下空间利用作为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适当解决城区土地容量不足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交通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突破传统地下空间仅有的单元式停车概念,引入多种复合功能,与地上功能进行互补和融合,更好地激发城市活力。因此,综合管廊、人行地道、车行隧道、地下换乘、地下广场、地下停车场等,构建起青江新区的地下空间。
交通等级更高——由于城市发展快速,城区交通早晚高峰时拥堵。青江新区吸取教训,在规划设计上道路等级提高标准,主次干道分明,路网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需求。
人行地道宽畅——青江新区主要路口全部规划建设人行地道,不仅使道路更加通畅,还解决了行人安全过街的问题。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青江新区对区域内地下空间的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对项目地块的地下空间给予约定,对公共区域的地下空间进行多次论证。针对高铁站点停车需求量大的特点,充分考虑宝莲广场地下停车场的容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铁、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的地下空间。
综合管廊独一无二——城市反复开挖已成为垢病。青江新区进行了整体综合管廊规划,水、电、通讯全部纳入综合管廊,此举为全省领先、乐山首创。
生态功能完善——乐山是国家园林城市,青江新区是乐山对外形象展示窗口。在规划和建设中,对道路附属绿地提高标准,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分别达到20米,单位区和居住地绿地提高标准,通过集中绿地、宝莲广场、游园等,提高青江新区的城市品位和生态功能。
市政综合管理现代化——青江新区将建设智能停车场,对消防、防盗进行综合管理。在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哪里堵车、哪里人多,管理者通过智能系统一清二楚。
破解两大难题
城市新区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如何才能确保基础设施先行,市委、市政府全力解决好“钱”和“地”的问题,破解融资和拆迁两大难题,全力保障青江新区建设。
建设青江新区,需要大量资金,5.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大约需要投入50亿元。钱从哪里来?市委、市政府引进央企,利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对乐山的感情,与中水进行商务谈判,中水投资30亿元用于青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借鉴以往城市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实行滚动发展,建好道路主骨架,配套相应功能,使土地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征地拆迁是“老大难”。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放在第一位,全力保障,推动拆迁。在新区开发中,青江新区征地拆迁独具特色,实行成片征地、宗地供应、整体开发、整体推进。在拆迁推进工作中,整合各类平台,依靠基层力量、部门力量,广泛动员街道办事处,解决各类难题,保障项目资金,部门全力支持,推动拆迁工作,为青江新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铁给我们带来什么?
早上从上海出发,中午可以在峨眉山赏山间秀色,第二天看了金顶日出慢慢下山,晚上即可到乐山品嫩豆花。乐山与成都、乐山与上海,乃至乐山与世界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早上还在贵阳,中午就到乐山吃上了午饭,随着成贵铁路的建设,这样的想象已经快成为现实。而更让人们惊奇的是,青江新区已经完全变了样子——沿高铁站台向外扩散,高楼大厦林立,商业氛围浓厚,城市文化彰显,一幅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成绵乐城际铁路开通在即,高铁时代将给乐山带来什么?
城市的转型。随着“成都一小时经济圈”的到来,乐山与成都经济区完全融合,并且成为成都经济区必不可少的一环。高铁将时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乐山这座城市更具有吸引力: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于此,乐山更具竞争力。高铁改变了成乐两地的经济联系方式,由原来以要素集聚和辐射扩散效应为主的阶段转变到同城互促发展为主的阶段,成乐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的转型。团队游将越来越小,自助游、休闲游将越来越多,乐山旅游是否做好转型的准备?我们的酒店、景点……是否已经适应这个全新的时代?乐山能否通过“借梯登高”,充分利用成都的金融流、信息流、商流、物流以及人才集聚的高地优势,打造乐山连接海外市场的通道,进一步提升旅游城市水平,并迎来现代服务业的黄金发展期?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高铁带来的利与弊依然存在:在客流量增多的同时,也将乐山本土的人流吸引到成都,人们或许更愿意到成都购物,因为成都选择面更广、品种更丰富;成乐距离如此之近,如果乐山旅游不向休闲度假转型,游客只能将乐山作为短途游。因此,对于乐山的商贸业、旅游业以及其它行业,仍然有一把“双刃剑”悬在头顶。
当前,乐山经济结构中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高铁给乐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乐山第三产业的发展。这跟高速公路主要是对制造业产生显著的催化作用不同,高铁带来了客流量的运输。因此,乐山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现代工业强市、新兴产业大市,加快迈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成四川金融次中心。
青江新区,正是承载了这一历史使命,屹立于此。
乐山青江新区城市设计解读
依托建设中的成绵乐城际铁路乐山站点,青江新区将建设成为集交通枢纽、商业金融、居住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新区发展借鉴国内外站点开发的成功经验,传承自然山水与文化底蕴,致力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打造,形成以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串联交通、商贸、商娱、商办、商住等五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特色商业街区以乐山传统村落为原型,汲取山、水、城、佛、花、舟等地方文化元素,经现代手法抽象再现,使站前区域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相呼应。街区整体建筑错落有致,内部环境水绿相融,通过仿古城门、民俗大道、精品酒店、标志塔、食肆商街、观影剧院的布局营造别具趣味的街巷商业空间。
交通组团包含铁路站房、站前广场、公交场站、长途客运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站前广场采用立体化设计,地面层为绿化景观为主的站场公园,公园中心设计体现城市文化的海棠香园广场,并布局佛文化主题雕塑。地下则为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场,并预留部分商业设施。行人经地下通道,可便捷前往公交场站、长途客运中心。
商娱组团借鉴豪布斯卡概念,发展星级酒店、办公、商业综合体、公寓等项目。采用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五星级酒店背靠现代风格的高层建筑群组,俯览特色商业街区,将成为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商业综合体强调购物消费的舒适性与多元性,通过步行组织,将户外绿化水景与建筑裙房内部的购物空间融为一体。裙房上部的高层塔楼则以商务办公及公寓项目为主。
商办组团提供适应站点钟摆式人群需求的租赁式商务及公寓设施。为体现地方特色,设计取材川西丘陵地形,营造以独栋办公为主要形态的低碳生态型总部园区,通过自然、生态、低密度的开发模式与传统CBD实现错位竞争。
商贸与商住组团采用商业与住宅的混合开发模式,以规避开发风险。其中商贸组团以商务办公为主,商住组团则以居住开发为主。
经规划设计,青江新区将以多元的商贸业态,创新的产业服务,立体化的交通转换方式、高品质的居住空间环境,成为富有魅力与活力的城市标志性地段。
(该文由青江新区指挥部提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陈兴鑫采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